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庐陵郡最早设立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治所西昌县,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城西1.5千米处。辖西昌、石阳、遂兴、吉阳、兴平、阳丰、南野、赣县、雩都九县。吴嘉禾五年(236年),孙权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治雩都(江西于都县东北贡江镇古田村)。
青溪
青溪是南京地区的一条水系,是三国东吴在建业城(今南京)东南所凿东渠,发源于今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西南,流经南京主城入秦淮河,曲折达十余里,亦名九曲青溪。年久湮废,今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建业
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筑城,名叫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且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另一说为“建功立业”之意)。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子午道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历代都有修缮和线路变化。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
244(蜀后主延熙七年)春,魏大将曹爽率步骑10余万伐蜀,兵由骆谷、子午道并进,蜀大将王平曾建议派兵阻截于黄金、兴势山等地。黄金在子午道上的金水镇附近。263(魏景元四年),魏大将钟会率10万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3道伐蜀,会于汉中。
上郡
上郡最早为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置(即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间),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献上郡15县于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肤施县(今绥德县)。西汉、东汉时沿置,郡治未变。汉灵帝末,因羌胡大扰而迁徙,曹魏时与其他郡县并为新兴郡。
左冯翊
左冯(píng,辅佐之意)翊(yì),官名兼行政区名,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东北),相当于郡守。
右扶风
汉代三辅之一。秦时主爵都尉,掌列侯,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取扶助风化之意。治所亦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
武乡
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
太原郡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范围包括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沿用秦置太原郡,郡治晋阳。西汉太原郡下辖21县。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太原郡仍属并州刺史部监辖,下辖县仍为21个。
上庸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
陆口
陆口位于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现在为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行政区域。
江州
江州,重庆的古称,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房陵郡
房陵郡是今湖北房县,东汉建安末置,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房县)。三国魏改为新城郡。
弘农郡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东汉、三国沿置。
淮阳郡
中国古代郡名,始于秦朝,曾改为淮阳国、陈国、陈郡、陈州,其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西汉时期曾改为淮阳国。建武十五年(39年)复置淮阳国,封刘延(光武帝之子)为淮阳公,2年后为淮阳王。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置淮阳国,徙常山王刘昞为淮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