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我无多大的追求,看《狗十三》源于意外听到有一个女生说她看了哭了许久,由此,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剧,能让人用哭了好久来评判……
在一个空闲的日子里我把《狗十三》看完了,但与那个女生不同的是,全程没有掉眼泪,或许泪点不同,也不知道这部片为什么会被禁,还是说那些真实“上演”的,不应该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虚假的被人捧上神坛,透彻人心的却在阴暗中死去。
李玩虽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但是她仍足够幸福:父亲有足够的钱,以至于她物质上不至于匮乏,爷爷奶奶虽然重男轻女,却对她足够疼爱,继母和她虽无血缘关系,但碍于种种,对她也是讨好。虽然有人认为这是物质上的,但如果缺乏物质上的富足,如何给予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不能弥补精神,但精神又岂能代替物质。与不幸中的不幸同龄人相比,李玩仍是幸运的。家庭离异是隐藏着的伤痛,如果可以选择,孩子都会选择完整的家。我认为家庭的缺失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一段失败的婚姻影响的不止是当事人双方,你们的孩子、父母亦承受其中的苦楚。父亲出于弥补,继母出于讨好,送了一条狗,李玩开始的拒绝,或许是对父亲的惩罚,也许是拉不下面子。但它终究只是一个孩子,抵不住内心的柔软,接受了这条狗狗,并取名“爱因斯坦”。当看到“爱因斯坦”只愿意和李玩睡在床上,感觉这条狗有些假。“爱因斯坦”实现了自己的所求,和李玩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散步。点点滴滴的陪伴弥补了李玩一个人的孤独,父母离异的情感缺失。
“爱因斯坦”的丢失是一个转折点。爷爷丢狗是意外,也是一个错误,但错上加错的是不作为的欺骗。连小孩子都知道丢了东西要去找的道理,作为一个成年人呢?事发之后,去买轮滑鞋弥补,难道因为狗是活物吗?就放弃寻找。不尽己心是为过。在大人眼中或许是补偿,但对小孩而言是伤害,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而不是无动于衷,不作为,李玩后来寻找爱因斯坦的疯狂行为于我看来有些“作”。凡事必有度,超过了只会适得其反。李玩对爱因斯坦的感情毋庸置疑,疯狂找寻也无可厚非,但演变成对亲人的伤害就不可取了。爷爷的受伤,奶奶的迷路,李玩找爱因斯坦的疯狂,招致了李爸爸的镇压。暴力解决问题,不管可不可取,都是一种伤害,父亲毫不留情面的教训,让李玩害怕,从而接受了父亲的安排,承认假的爱因斯坦,在家中听话懂事,努力学习英语,一切都在李爸爸的既定轨道上发展。他得到了一个听话的乖女儿,但李玩呢,却丢失了真正的自己,压抑了自己的兴趣喜好,迫于父权。不反抗也反抗不了。
当代的孩子看上去很幸福,没有老一辈的缺衣少食,也没有上一代的娱乐匮乏,但是他们与上一代相比,又少了多少欢乐,丢失了多少童真。与生活在四角天空下的“少爷”相比,又好到哪里?父母不会缺少对子女的疼爱,但不知正确的疼爱方法,你们规定的人生轨迹是属于你们的,却强加于孩子身上,应有的年龄没有适合欢乐。用你们的教育方法造就的不是成功,而是一个顺从的机器。爱孩子对孩子好,本没有错,但要选一个正确的方法。你们所给予的爱都是你们所认为的,对我们而言却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