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发现自己》,日本无文禅师写的著作,讲解禅的重要及必要,同时倡导鼓励年轻人习禅找到真实的自己,明心见性,个体和谐,带来家庭和谐,进而社会国家和谐,乃至世界和平,无战事,无争夺,无欺诈。禅作者简单总结为“调整”,佛经中描述我们的本来就像镜子一样纯净平静,但是世俗尘垢不断污染,蒙蔽了心性,所以通过不断调整,内观修正,达到最初的状态。小婴儿在16个月之后有意识,但是他的世界里都是“1”,分别不出男女,父母,善恶,他我,到32个月之后出现“2"的概念,开始分别。我们的修炼,为了练就洁净的、纯粹的内心,像婴儿32个月之前那样,什么也不想,甚至没有正念,空的干净。
在禅坐的具体方法技巧中,除了放匀,放缓呼吸,正脊端坐,结跏盘腿外,还要用力将小腹前突,留空间让五脏得到充分按摩。观想时想象醍醐灌顶,醍醐的本意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像黄油一般,想象它融化,从额头传导到脸颊,在到脖颈,双肩,过胸部胳膊,一路往下到腹部,双腿,最后热力聚集在脚心。作者分享他用如此醍醐灌顶之法,治愈了肺结核。
禅的精修,还是要练习出”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或者说是舍己为人的慈悲心。舍身饲虎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也画在新疆千佛洞。三位菩萨走过一处,都看到一个饿倒快咽气的老虎,7个小虎崽子争抢吸吮母虎的乳头,却没有出半滴奶水。只有一位菩萨觉得不能放任不管,它们也是生命。于是,他割伤自己躺在母虎旁边,老虎闻见血腥味醒来,把躺在地上的菩萨吃的干干净净。据说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生。佛经中各种各样的事例,教化众生,定要参透生死,生死解脱,舍身成佛。如果连命都能舍,钱财、物品、饭食、茶水更不用说。
为的是让我们领悟真实的自己,作者举出唐朝倩女离魂的例子。当时两家人开玩笑说定了娃娃亲,大人们没在意,两个青梅竹马的孩子却放在了心上。到了该成婚的年纪,女方应允了一家官府公子的提亲,女孩倩女非常生气。男孩王宙知道后更生气,决定离家出走,船划到江心时发现岸上有人在边跑边喊,他示意船夫划到岸边,原来是倩女追了上来。倩女其实不愿意那门婚事,两人一合计,一起私奔了。两人来到蜀地,定居而且生下了小孩。生米做成熟饭了,他们认为家长会谅解的,于是一家三口返回家乡。王宙把倩女及孩子留在外面,自己先进去岳父家说明情况,可是岳父说他女儿没出去过,还在床上躺着。之后倩女进屋,两个倩女瞬间合为一体。真实的自己在哪里寻,自始至终皆为空。像房子的空而有用,但实际我们更在意房子的外观美丑,装潢精致。
妙心寺发表过一个生活信条,为在家的信众编写的,每天一次,静静打坐,调整呼吸与内心;觉醒于人类之尊严,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珍惜别人的生活;感谢活着的自己,知恩图报。简简单单的三条,去实践才能悟出门道。
“众生本来佛,恰如水与冰。离水则无冰,众生外无佛。”禅之心犹存,佛之性犹在,只待我们去发现和认知。
91、《瑰味图·美食摄影详解》,陈述了作者美食摄影方面的经验。作者的书自有他的风格,文字部分只写文字,作品说明部分配A4大图,另一面有简要的文字说明。作者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第一为了方便编辑排版,第二,利于读者想读文字就专心读文字,看图时尽兴看图,减少干扰。美食摄影拍摄角度,主要以俯拍,和平视为主,俯拍手法居多,垂直俯拍比例少,绝大多数用不到垂直角度的斜角俯拍。背景有纯黑,食物放在玻璃桌上或者黑色反光材质上,可出现倒影。纯白色配合白色盘子,看起来干净。也有碎石做背景,凹凸不平的木板,带纹理的桌布,深色条纹木板等都可用。有一个甜点的背景用了和甜点表面裹的红色粉同样的食材撒在整个桌面做背景,一张用红玫瑰花瓣淋上水珠,主体只放一个汤包。拍摄烤肉、牛排用了火焰做背景,烘托效果堪称完美。带环境的背景别具一格,山水、竹林,室外能利用的大小环境都可做背景。绝大多数作品焦点范围不大,背景虚化明显,而光圈值用5.6,极有可能照片后期做了处理,一般这样的光圈值景深不会那么小。
美食也像一位美女模特,拍摄过程中光线自然非常重要,而且用柔和光线修饰雕琢美食的色彩和形状。拍出带热气的美食,肯定会让看客不自觉地流口水,甚至能隔着图片嗅到美食的香味。此外,食物的摆放和陪衬物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看过了这本书,对食物开始有了尊重,中午吃拉面的时候,认真地拍摄一张,而非像往日一样随手按下快门。
92、《平面设计·案例教程》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其中内容太过简单。有字体、标志、DM页、海报、书封面、网页设计等。字体设计有替换法,用元素改换其中的笔画或者字母。共用法则是字图共有,在文字里面插入了实物,比如涉及美食的字,笔画上面摆了菜品,增添美感。还有叠加法及俏皮设计。让字体连起来,阴阳字体等都是常用技法。标志的设计主要体现象征性、比喻性和故事性。反正设计是烧脑的活计,多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在设计时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和参考。
93、《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生活》,自媒体作家,一位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出的书,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图片和文字夹杂的可以归类为游记的东西,写了新西兰、呼伦贝尔草原、北京颐和园、中山公园、杂书馆(高晓松任馆长的私人公益图书馆)、史家胡同、费城等地,游记里的照片算不上精致,只是到此一游的图,忠实记录了看到的景点,感兴趣的事物,重点关注的人。另外一些写医生的职业和难处。
关门可过朴素的生活,开门有能达到的远方,最好的生活从来不是遥不可及,你我都可以。脑海盘旋一个想法,未来和爱人走过的城市可以出一本书,文字配多图。
94、《佛修心·道养生·儒成事》,书的封面设计素雅。全书分成三个篇章,上篇佛修心,中篇道养生,下篇儒成事。强调人生苦短,珍惜时光,往事不可成心事,日月流光,哪有时间感伤。人低头数着钱,时间低着头数人的流年,呼吸间,世事空幻。佛经中有一句“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意思是说,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不外乎两种情况,其一,不能支配自己,于是就在别人的支配下一天比一天损毁严重;其二,不能自我独立,被人扔在第三就只能置于地上一日复一日,渐渐变得无法使用。勤奋是忍耐力的推进器,一旦马力全开,将一路高歌猛进。反之,选择了懈怠,就会失去动力,导致在人生的道路上抛锚。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勤奋,同时,也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故事里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想出去追寻理想,但是担心路怎么走,到哪里去寻,会不会成功等等的问题,他去找族里的族长求教,老人给了他一个纸条,年轻人展开发现上面有三个字,“不要怕”。族长对他说这是一半的智慧,等你回来了再取剩下的。年轻人出去通过打拼奋斗,三十年后逐渐有了成就,也多了一些伤心事,他回来找族长,但是几年前族长就过世了。族长的家人递过来一张纸条,族长去世前留下了另一半字。年轻人低头看,上面写着“不要悔”。走过的都是路,唱过的也都是歌。过去的没有办法改变,何必后悔。
可能日常难对治的别人的谩骂,会由此心生怒火。世间的骂有两种,第一种是骂的内容真实,第二种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骂的内容属实,那再生气有什么用?如果骂的虚假,那么骂的那个人自会招致骂名,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又为什么嗔恨呢?生气,一切如此,不生气,一切依然如此,那么我们何必还要生气呢?日常从从容容,保持一颗平常心,摒弃执念,放下挂碍浑身轻松,舍弃怨念,虽然在苦处却能作乐;放弃痴念,机缘了就消散;抛弃贪念,欲望越多行路越难;离弃嗔念,生气与否事情都在发生。心中时时刻刻存有善念,胸中常怀慈悲,以平等心待人待己,本是仙佛种,随处可开花。谨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而慈悲也不必拘泥于固化的形式,依善心做好事。忍辱负重,将心中倾斜的世界放平。生生死死,看破了即能修成佛,像风过疏竹,来去自如。
中篇大多为《道德经》中的观点理论。坚守本真,回归自然。无为而行,不争胜有争。宠辱不惊,岁月才能静好。腾则为龙,潜则为蛇。物来而应,物去不留。懂得后退,海阔天空,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知足常乐,安守当下。故事中提到国王去后厨发现一位厨师吹着口哨,看起来特别高兴。国王问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快乐。厨师回答,每天挣的钱够妻子儿女花,而且国王赏赐的东西也够他们一家人用,所以生活很美好。国王和大臣说到这件事,大臣说那是他还没有成为“99一族”。国王疑惑,大臣便演示给国王看。晚上大臣派人在厨师家里放了一袋金币,厨师回家发现后,自然非常高兴,拿起来数了数,只有99枚。于是他想可能掉进了床底下,柜子底下,桌子底下,翻了一遍还没有找到,厨师很恼火,晚上因为没找到金币和妻子吵了一架。厨师下决心要努力工作,挣出一个金币。工作时国王偷偷去看,再也没有听见厨师快乐的吹口哨,而不停在忙碌。现实中很多人和厨师一样,拥有的不知足,费力去追求那一枚金币,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是青春,是爱情,是家庭,是健康,甚至生命。
如何不争,老子给出了最精辟的答案。一是做人要放低姿态。姿态低了,心态自然就放平了,争的执念也就散了。二是做人要心胸宽广。虚怀若谷的人比小肚鸡肠的人活的痛快。三是做人要真诚重信。四是,做人要展现才能,以无为之道行有为之事。
下篇则秉持“仁义礼智信”,中规中矩,走中庸之道,致中和,稳中求胜。掌握分寸,把握尺度,礼让三分,化干戈为玉帛,物极必反,因此必须适可而止。强调坚守道义,才能利益长久。谋定后动,处变不惊。宽厚待人,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行宽容之道,学会换位思考。活出圆融那就是,第一,把自己当成别人,一是严于律己,再者看淡忧虑烦愁和利益成功,那些都是别人的;第二,把别人当成自己,宽恕包容;第三,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礼法;第四,把自己当成自己,重视本心。红尘即是道场,世间即为禅房。生命就是修炼的过场。
95、《时光情书·清新日系女生写真这样拍》插入多位摄影师作品以介绍摄影方法和技巧。读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内容主题的重复,一指厚能说完的经验用了两指厚的书页。日系风格的照片通常颜色不那么张扬,大都偏绿,偏蓝,采用低饱和度和低对比的色调,绿蓝黄是日系感写真的必备元素。老套路开篇讲器材,分列书中作品提供者平日所用的器材,以佳能品牌居多,人像拍摄定焦镜头不可避免。场景的选取主要有森林,球场,郊外,天台,废弃厂房,日系偏向选儿童乐园,自动贩卖机,护栏,楼梯,铁丝网,铁门。室内可选咖啡馆,书店,花店,面包店,便利店。此外,街道,地铁站,公交站都是常见可利用的背景。道具也有很多,窗帘,杯子,枕头,被子,毛巾,书报,镜子,泡泡,面包,西瓜,风扇,单车,气球,雨伞,金鱼,猫狗,烟火等。帽子,头巾,丝巾,围巾,耳罩,手套也是随手可用的陪衬品。基本构图方法无外乎黄金分割,九宫格等。再者拍摄时利用前景,比如模特伸手在镜头前。用白纱或者透明塑料袋罩在镜头前拍摄朦胧感的作品。压马路,回头看,沿线走,大步走,跑,蹲,跳,坐,躺都可以随意运用。吃货照利用食物进行咬,吸,碰,挡,拿,展示模特的可爱性格。无论以什么样的动作姿态来表现或者定格,只要玩的开心,找到乐趣,拍出个性就是好照片。一般旅游所到城市,必拍主题建议有街道,建筑,美食,交通工具,夜景,山川湖海,当地特色元素。看多了别人拍的照片,又激发去旅游的冲动。
96、《只生欢喜不生愁》作者以作画教学为本职工作,文章语句中多透漏一股艺术的气息。书本有作者画的几幅插画,主题内容以照片做插图,而且段间距较宽松,读起来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其中一张作者在教孩子写毛笔字的讲课现场照片像一个惊悚片,化妆过于浓重,表情笑的太过,而且镜头正面拍摄,脸部明显产生畸变。另外,纸张有植物纤维的纹路,拿在手里感觉像触摸着大自然的灵魂,清新自然。书中内容以作者写过的散文进行汇总,写谈无用、写为什么学写字,写生活的点滴,比如商场穿维尼衣服的人拥抱,别人对作者的指导,和好朋友的聊天。写出简致茂的生活、也有桌子、清泉、梅雨、瑜伽练习、节气、以及爱好的追求。写人物有齐白石。也沾有佛的味道,如观照、得自在禅。写出愚者欢喜、水月禅心、戒律和随心佛。还有吐故纳新,感慨岁月。生活处处皆能成文,在于我们的感受是否深刻,能否细致入微地观察,大彻大悟的思考。作者提出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是做每件事的好习惯。其实,核心点在于通达,参透生死,悟出法旨,做好自己擅长的那一两件事。
97、《逆境中觉醒》,加措活佛写的一本书,他还出过一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童年的故事写起,详细描写家庭的和睦和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家人互相没有红过脸,骂过脏话,和邻居关系也很融洽。可是他父亲早早往生,母亲在他9岁时也因为肠癌往生,离世时表情却很安详,因为藏族人都有自己的上师,平日都在修行。上学时候也在书中出现,因为汉语听不太懂以及母亲去世的影响,他常常逃课,后来小学没有毕业,可是后来作者在北京大学深造过。哥哥在五明佛学院,他也在十几岁时去了那里学习。虽然条件艰苦,但作者因为父母的影响,也是法王的慈悲庄严和无形的影响力的吸引,坚定了追求佛法的慈悲心。
平时不管是醒着还是睡着,我们大脑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思绪和念头,按照佛教对细微念头的计算方式,如果把它们拍成照片记录下来,一天要有648万张照片。如果把我们平时的思绪比喻成水,那无疑这水是不断、无序地流动着,翻滚着,紧挨着水底的那些尘埃、泥土、枯枝烂叶,都在水里不停的搅拌,这让我们根本不能借由水面,反观正在看水的人,也看不清水里有什么,很难判断深浅和漩涡在哪里,更看不清水本来的面貌。要想让这水域映射出倒影,就要让水停止流动,让泥沙杂质沉淀,等待他彻底静下来,之后才能够看到自己的面貌,看清楚水和里面的游鱼,这个过程就是禅修的开始。
第一,在你的心里面,不要存着对任何人物的恶意,伤害他们,骂他们的那些恶毒的想法都不要保留,也不要让他们任性长大,哪怕是一只小鸟,一只蚂蚁,都不要刻意的去杀死或踩死它们。第二,在你心里面的每一个念头,都要尽可能的善良,要去爱护所有的生命,要保存好希望别人都能快乐和幸福的念头,好好的珍藏着这善意,并让它快乐地生长。这就是动机,也就是初发心。我们的动作,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语言,有关于每个人的任何东西,一切一切的存在,不要对别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微信推送,
人生是苦,然而没有乐哪来苦,没有苦又哪来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苦乐无常,全在一念之转。佛陀开示众生说,执取名相,执我为本,乐亦为苦,看破名相,放下自我,苦亦为乐。在生活中修行修心,面对各种苦难,让自己的心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不为苦纠结,不为乐陶醉,自主自在。
对于如何禅修,作者推荐了数息观的方法,较之前读过的他人书中描述更为详细。
不用音乐,不用借助其他的手段,穿宽松的衣服,放松的坐下来。背部要坐直,闭上眼睛,以放松,安静,平和的心态开始禅修。
开始的时候把注意力专注在人中的部位,就是鼻孔下方,嘴唇上方,不要试图用眼睛去看,而是放松下来去体会观察呼吸。自然呼吸,气息进来就观察气息进来,气息出去,就观察气息出去。如果气息是凉的,就观察气息是凉的,如果气息是热的,就观察气息是热的,如果感觉鼻孔下方是痒的,就观察痒的感受,如果有刺痛的出现,就观察刺痛的感受。总之,无论感受到的是什么,觉知它,如果没有感受,仍然觉知它,觉知没有感受的感受。
注意力开始很集中的时候,也就是能够持续不偏离地集中在人中较长时间的时候,观察范围可以扩大一点。观察呼吸和鼻子部位,不要特意加重呼吸,除非你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那就稍微加重几次呼吸,然后再次恢复自然,正常的呼吸,持续观察,总之,所有观察到的感受,应该是自然生起的。
呼吸是深的,就观察深的呼吸,呼吸是浅的,就观察浅的呼吸,气息是粗的,就观察粗的气息,气息是细的,就观察细的气息,呼吸是滑的,就观察滑的呼吸,如果感觉到鼻孔有膨胀,就观察膨胀的感受,如果鼻孔有收缩,就观察收缩的感受。
在观察呼吸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客观和放松,不要寻找特别的感受,不刻意去期待平静和喜乐,也不要营造一个神秘或者神奇的气氛,更不能去期待或是幻想某种特殊状态的出现,禅修是如实客观的面对自己,如实客观的面对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观察所缘,这里的所缘就是鼻子的位置和呼吸。要以平和平等的心,安详,安静的心去面对在观呼吸中鼻子和鼻子周围自然生起的一切感受。
这个观察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不一样,有的人会很专注,能够系心一缘,不受外界或是其他念头的干扰,注意力都会放在呼吸上,并且逐步深入发展定力和观力。但是大多数人在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以专注,经常会被带跑,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散乱。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甚至几秒钟都难以坚持,各种各样的念头会冒出来打断观察。就好像内心是个嘈杂的闹市,或是有很多人在开会的样子。这个时候,只要你察觉到自己跑离了观呼吸,就轻轻带回来观察的位置,继续观察呼吸。
不舒适。坐了一段时间后,腿和腰部或是身上有创伤的部位,开始不舒服,发麻、痒,或疼痛等,这些不舒服是可以克服的,不要被他带跑,也不要轻易改变姿势。如果干扰不大,就没有什么问题,把注意力继续放在呼吸上,如果不舒服加重,可以先去观察一下这个不舒服。比如疼痛,有些乐于探究的人会在放松的坚持下深入地观察,甚至了解疼痛的本质。如果不舒服持续加重,疼痛到难以忍受,令你无法继续观察呼吸,也无法观察疼痛,你可以改变下姿势,缓解疼痛之后再继续。不过在改变姿势之前,要知道自己将改变姿势,之后尽量不发出声音,轻缓的变动姿势,并且观察更换姿势的整个过程。
在经过连续数次这样的训练后,嘈杂念头平静下来的时间会缩短。有些人的呼吸会随之发生变化,如由粗重变得轻微,甚至能观察到呼吸之间的停顿,也会初步体会到平静。当然,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贪欲。随着禅修的逐步深入,会有更多的感受,冷热、奇异美好的感受、感动……这些体验让行者欢喜,并且喜欢上它们。如果你只是安住于觉知,即了知有这样的感受生起,并且观察感受的消失,继而持续观察呼吸和感受它的来去,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你开始为”好的“感受而沾沾自喜,或者期待它再次出现,那就偏离了禅修的方向。
行者在禅坐时所产生的感受,有悬空感、四肢消失的感觉,或是深度的放松等,这些是自然现象,都不重要。感受就是感受他没有”好的“或是”坏的“,任何感受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在感受出现的时候开始判断和取舍分别,那就是在增长”见爱“和”我执“,而不是在培养解脱和观察的智慧。因此,不要期待,不要贪恋任何感受。有极细微的感受出现,觉知;平静出现,觉知;喜悦出现,觉知;任何让你舒适和狂喜的状态、念头出现,觉知它。任何感受都是变化的,行者终将会发现这一点。然后回到你的所缘,继续观察呼吸。
二,嗔恚。在禅修中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嗔恚,比如身上没有明显的感受,或是”好的“感受不在生起、疼痛出现而且难以忍受、周围有干扰。当内心开始躁动不平,心生厌恶、愤怒、生气或是恨意,这就是嗔恚。嗔恚的直接反应就是”我不想要“”走开“”讨厌“”我要赶紧换个舒服的姿势“等等。它会让人失去平静、平等的心,失去对事情全面、客观的观察和理解。尤其疼痛发生的时候,这种心态是很容易出现的。
疼痛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身体受四大和合的局限,有病痛、有压迫以及不通畅等。疼痛的加剧,很多时候来自内心感受的抗拒,如果真实的疼痛是一分,内心的抗拒越大,它的分量就会变得越大,很可能会变成三分五分甚至十分。这个时候所感受到的”难以忍受“实际上早已偏离了疼痛本身。禅师们经常说疼痛是好朋友,因为疼痛让人清醒,让行者有机会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专注力。因此,面对疼痛,如果行者依旧能够以平和、平等的心持续观察,观察的越细微,越会发现疼痛的本质是:在细微处不断变化的感受。它可能伴随着胀,酸,冷,麻,热等等,这些感受如同呼吸一样是可以被观察的,它并不有别于禅修本身。当观力增强、定力增加,行者会发现疼痛可以跟心截然分开,不再为其所黏着和痛苦,它完全可以成为被观察的对象,能够平和、平等的去观察。当嗔恚生起,知道它,看着它来了又去。注意力持续在呼吸上,平和的去面对。不要担心失败,也许以往你会用一天、一个星期或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来为某件事生气,可是随着观察的持续和深入,你生气的时长会慢慢变短,受它折磨的时间会慢慢变短。当嗔恚生起,了知,然后回到你的所缘,继续观察呼吸。
三、昏沉。当没有疼痛干扰,思维也不散乱的时候,持续观察呼吸就很容易发生昏沉的现象。身心放松下来,然后开始抑制不住地打瞌睡。一般有几个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身体疲劳,脑力劳动过多,吃得过饱,粪便在体内没有排出等。昏沉和警觉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这也意味着并不是坐的时间长就代表一定是在增长觉知力。昏沉发生的时候,意识会变得模糊,对所缘的观察很快会丢失,迷迷糊糊。所以禅修期间不能吃得过饱,以保证胃肠能适度的休息,饭后大概一小时以后再禅坐。在排除了身体的因素以后,就要对昏沉进行克制,加重呼吸数次,屏息数次,单个鼻孔快速呼气数次,涂抹清凉油等都是办法。如果还是昏沉的厉害,就睁开眼睛一会儿,或是站起来走走。如果习惯了一困就睡,则很容易养成倦怠,懒散,昏沉的习性。如果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睡去,不要气馁,加强精进和觉知。能用各种方法来对治昏沉的人一定能够体验到战胜昏沉从中清醒的瞬间。
四、掉举。散乱,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是掉到过去事情的回忆里,就是举望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经常有人会说,脑袋里什么也不想很难,也很难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固定的部位,呼吸也观察得若有若无。有的禅师会教导数息,每呼吸一次就数一下,从一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七八轮以后,能够长时间专注于呼吸本身,就可以不必再继续数下去,回到观呼吸。于是有人说数着数着就不知道数到几了,从头开始数。又有人说平时没有那么多杂念,一禅坐很多乱七八糟的念头都开始出现了。可实际上不是因为禅坐才有很多的念头产生,这就是心平时的样子,只不过是因为注意力总被外缘牵跑,所以一直看不清它本来的面貌。当心安静下来,这些念头就一股脑儿地被发现了。过去的事情重新在脑海里播放,哪怕是很久以前发生过的连自己都忘记了的事情,都有可能会被重新想起来。我们被这些过去的快乐或痛苦的回忆带跑,甚至要跑很远很久才会发现,也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禅坐,功课是观察呼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的习性和陷阱。因此掉局发生,一旦发现,就要立刻回到自己的所缘上来,尽可能集中注意力,继续观察呼吸。
五、怀疑。有些人在禅修中没有得到所期待的结果,于是开始怀疑这个方法,怀疑教导的老师,甚至怀疑自己。疑的产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很少闻思经典,对戒律不了解,跟周围的环境也有关。如果仅仅是不自信,那么不要轻视自己。因为你是在观察真实的自己,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包括自己的“不自信”。并且去观察“不自信”。佛陀所教授的方法已经被无数人印证,并因此获得了安详快乐的人生。如果产生怀疑,观察“怀疑”这个念头的产生,观察它的离去,然后回到主要所缘上来,保持觉知观察呼吸。
这些是修行上的“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这些是修行上的障碍,像巨大的盖子一样遮挡了心本然的阳光和智慧。它们是通往觉知与解脱的障碍,是修行者首要对治的。修行中不管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不用觉得神奇。看到了,觉知;听到了,觉知;闻到了,觉知。接着,智慧会自然生起。这些智慧是行者观察之后得出的关于“正见”的体悟,也只有那时,行者才会真正发现经典上关于“实相”的真实含义,它是在文字和语言之外的。正因为智慧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禅坐本身不需要对结果做任何设定。就像一位果农,他所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也不是种下种子后就不再照顾,还把精力都用在想象果子的样子上,甚至幻想自己的水果被好多人买光,但是却根本没用正确的方法让树上结果子。我们只是一个还不太熟练的果农,收成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还无法预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培植好土壤,种下饱满的种子,让它接受阳光和雨露,拔除杂草,等它破土发芽慢慢长大,赶走害虫,精心照料树,果子自己会成长。
特雷莎修女在为加尔各答最贫困的人日夜操劳时,有位印度官员却在质疑他,这个官员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达数以百万的平民伤残吗?““数以百万,你是怎么数出100万的?特蕾莎修女吃惊的问他。官员很不耐烦,”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不管你耗费多少精力,你都不会有什么进展,穷人实在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特蕾莎修女笑了,盯着官员去继续问,”100万,你从哪里数起?“官员毫无办法,只得说,”一。“特雷莎举起手指说,”我也是从一数起的,然后是二,然后三,现在我们已经救了一百多个人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是从小事开始起步。
98、《叶文龙师法自然》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摄影师对焦大自然的照片。有拍摄浓雾中若隐若现的山脉,有雾里探头的黄山迎客松,还有水流石块,海边巨石,方平水泥块。西藏的神山,月光下的山……全部通过黑白的影调来呈现,强化视觉的震撼。再者能体会到简约的魅力,有些是剪影,有些包含黑白灰的过渡。书开头作者的序和末尾他人写的推荐文字都没有细细去读,字太小,看起来有压力。
99、《人像摄影·拍出好照片的59个关键技法》,外国摄影师的著作。59个是虚数,因为前几个数字中的内容在介绍什么是人像摄影,人像摄影的演化,人像摄影的类型等概念。其它所介绍的都是诸如白平衡、光圈、相机模式、选择镜头和焦距、光线的方向、色彩、视觉空间、构图、人物裁切位置、摆姿势、照片格式等基本操作。安全快门是手持相机时至少将快门速度设定为拍摄焦距的倒数,这样的技巧国内摄影书籍中时常会见到。总体来说,书中摄影技法相当基础和简单,摄影入门者可以读一读。
100、《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林清玄的散文集。
作者同样也在探索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的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随顺自然,应当波澜不惊。一心一境,是把过去和未来做一切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当下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刻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有一个比喻就非常好,一心一境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就像拿着铁锤子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如果能有苏东坡说过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那是最好的人生态度。自足常乐,少有贪念执着。禅语里常讲,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有很多事遵从其自然的发展,不必为了不必要的烦恼的发愁焦虑。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着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保有一颗温柔心,那是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的莲花。追鹿的猎师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海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见到真实的山水,有如眼中只有名利权位的人,永远见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要见山,柔软心要伟岸如山;要见海,柔软心要广大若海。因为柔软,所以能包容一切,涵摄一切。我们随着充满黑暗的世界转动,自己还是一盏灯。
(2018年12月1日,周六,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