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5-2018.2.10
地点:云南大理
前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不断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大理白族扎染正是祖国万千非物质文化瑰宝之中的一个。千百年以来,扎染技艺在白族人民手中代代相传,不断进化与创新,近几年,在一代又一代扎染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之下,扎染的传承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这群云南学子虽身在浙江却也时刻关心着家乡,于是在今年2月份一行11人从杭州走到云南大理,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研工作,就扎染的发展与传承现状对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
个人总结:
彩云之南,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它藏于苍山洱海间,令人欲窥但难求其精妙。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一种诉说蓝天白云的技艺。穿梭千年,它仍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与惊喜。它,就是大理扎染技艺。
周城是扎染技艺的源流之地。走在大理周城的街道上,扎染随处可见。从桌布,窗帘等大件物品到簪花、布包等小物品,扎染贯穿了当地人的生活。
这里有一座扎染博物馆,“平章世第”四字立于照壁前,于暖而润的阳光中诉说着扎染的传承。在参观博物馆并亲身体验制作扎染后,我们采访了这个博物馆的创办者——段树坤先生。他的理念是“把静态的博物馆的展览和动态的扎染企业结合在一起,打破一种传统博物馆的成长方式,通过人的亲身体验来把技艺宣传出去,推向市场。”从他那里我们还了解到,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家,他在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工艺的交融与冲突中做的一系列选择与考量。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与时俱进的商业思考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情怀。有像段先生这样有情怀、有技艺又有开放视野的传承者,扎染在未来仍将创造新的传奇。
在享受扎染文化之精妙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当地的扎染店对外地游客肆意抬高价格,而他们多数产品都是从传承人的家中以低价获得。中间两三倍的价差,使真正的艺术传承者受益较少。而为了追求利润,节省时间成本,植物染料的投入非常少,这使得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现在市面上的扎染成品基本都是化学染制。对此,名间方面有组织聋哑学校学生学习等传承努力,但民间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新时期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扎染在经济、文化、就业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希望政府能做一些适当的调控与引导。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们采访了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的杨所长。我们了解到,每年国家文化部会拨款30万-50万元专门用于扎染的抢救保护。文化部拨款下来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积极联系璞真扎染厂办培训班,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扎染,学习扎染,来学习的学员(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每天都有发50元左右的务工补助。对于扎染传承人,因为专门来做一些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工作会对自己的生产生活,经济等造成影响,所以政府每年都会有传承人补助。从去年开始,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能够领到约2万的传承人补助。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地挖掘、保护传承扎染扎法与图案。
于我而言,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不断解除疑惑的过程。从政府到民间,扎染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共识。我们相信,扎染文化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那含情的蓝白,仍将在苍山洱海间书写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