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 20 多年的插画设计师,Christoph Niemmann现在最担心的事就是:没有灵感。他曾经为 New Yorker 杂志设计了 22 次封面。
每当完成了一部佳作,备受称赞时,他就陷入了一种恐慌。「我的下一次创作会更难,因为经典很难再重现了。」
担心灵感的枯竭,并没有什么意义。查克克拉斯曾说过,灵感是业余者的专属,专业人士只需要上班打卡即可。
Christoph 不管今天状态如何,都会在固定时间去工作室。
工作对于他而言,不在于浪费数小时去等待灵光一闪的时刻,而是不停地写写画画,去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灵感发生。
在德国西南部长大的 Christoph 从小就喜欢绘画,他热爱写实,永远都会把动作和比例画的十分标准。直到在艺术学院遇到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
Heinz Edelman(德国插画设计师,曾放出豪言:每过10年就烧掉作品集)。
Heinz Edelman 讨厌写实。他上课的时候,会给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题目:熨斗或者小丑,但并不是画出世界上最逼真的熨斗或者最形象的小丑。
而是从题目开始无限发散,一个熨斗的形状可以演化成世间万物:男人、女人、马桶、运动等等。
从此之后,Christoph 的脑内黑洞彻底被打开,迷上了各式各样新鲜的「创意」。
「创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现实细节。
抽象到具象,就像一条严谨的标尺,每个创意在这个标尺上都有确定的点,而恰如其分的创意是最难达成的。
1997 年,Christoph 来到纽约,像孩童一样沉浸在多元年轻活力的美国文化里。美式音乐和艺术的风格都是基于文化和经验共享而产生的。
刚来的时候,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他渴望在城市之中寻找灵感。Christoph 尝试过在星巴克工作,人群来来往往,周遭繁复而嘈杂。和期望中不同的是,他没有任何灵感。
于是他再次回到了工作室,一个人全神贯注,安静地工作才是最适合 Christoph 的状态。
但压力时刻都在,和所有设计师一样,Christoph 大部分时候是为了 Deadline 而奔命。也许只有偶尔的时候,才能没有压力随心创作。
焦虑和失落如影随形,每件像样的作品背后都充满创作时满满的怒气和紧绷感。到后来,做的得心应手的时候, Christoph 反而会怀疑作品的质量。
在繁忙的纽约,Christoph 每一天都过的精疲力竭。他喜欢纽约的地铁,总是按点到,按点走,对他来说,身处磅礴的大城市里,地铁是唯一可以控制的事情。
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非常努力地工作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它让你无法问出真正重要的问题。」
每日勤勤恳恳,却始终止步不前。是什么造就了艺术?是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吗?
跃然于纸上的好创意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哪里来?
想清楚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放松下来。
2005 年,Christoph 回到了柏林。狂热的画廊随处可见,在这里做艺术完全不是为了钱,你不用担心创意的可行性以及转化率。
在为《纽约客》制作封面的时候,Christoph 更像是一个编辑,严谨苛刻。
但在柏林,却真正体会到了做艺术自由奔放的感觉,不用做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和计划,只需要不断尝试,新世界的大门时刻为你打开。
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创意练习,Christoph 会盯着某件东西,然后任想象力驰骋。不加控制的创作仿佛激活了内心深藏已久的魔力。
Christoph 开启了一个周日速写项目,大部分作品都毫无意义,但在创意上却远超过往。
在这个项目里,创作不再是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而是将已知的事物比如墨水瓶、袜子、橡皮屑、橘子、电池,打碎成一个个小元素,再重新组合。
就像流行音乐的创作理念并非为了讲一个全新故事,而是以一种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讲老故事以及那些熟悉的场景。
对于 Christoph Niemmann 来说,创意就是将自己的想象力与现实的生活交汇在一起。
与灵感不同,创意需要不断地练习,就像 Christoph Niemmann 坚持的每周日速写项目一样,用自己的画笔从琐碎的生活中提取新鲜的视角。
同样,灵感会枯竭,但创意却会在一次次次无拘束的练习中猛然迸发。
所以,不妨像 Christoph Niemmann 那样,开启一个自由创作项目同时忘记甲方爸爸的1万个要求和1万个截止日期,然后大胆地去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