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和尚去寺庙修佛,开始只是扫地,若干年后还是在扫地。有人问,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扫地,有什么不同呢?他说,开始的时候,扫地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扫地。现在就不一样了,扫地的时候就是在扫地,吃饭的时候就是在吃饭。
这个故事其实看过很多遍,但总是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还有些纳闷这算什么故事?
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一本书《故道白云》。单纯从书的写作水平来说,觉得很一般。但内容里,的确看到了点醒自己的最精华部分,心无杂念,活在当下!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好似在沙滩里捡到钻石一样。让自己第一次切身感触到,蒙田说的大脑“就像脱缰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给它一件事思考时还要多想一百倍。
认真想想自己,是不是走路的时候,思绪也是幻觉丛生,杂乱无章。虽然都能安全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但真的考虑走路本身的时候很少,顶多辨别下方向,多数情况下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这一路上都在想什么?吃饭的时候也是,思绪在不停的飞舞,饭是吃到嘴里去了,但都想了什么,很少能记得。所以佛家很注重打坐,应该是是用一种外在的形式,努力让内心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活在当下!
心静是另一种美丽。自然、恬淡、安详、无欲。
现在的禅修太多了,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大多以赚钱为目的,跟寺庙似的。想找个真正安静的所在,感觉比登天还难。很多信佛的人,大多是有所求,心无旁骛的太少。有所求的,用我这一知半解的知识也知道修心先不能就是着相,这种带着某种目的的所谓学佛,大多都沦为了给假和尚们送钱的工具。
如果自己不能真的做到养心、静心,去哪里也只是暂时的收心。就跟大多数人旅游一样,只不过是一部照相机,记住到此一游而已。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真的能心静,在哪里都是修行的地方。要想真正的把漫天飞舞的思绪收敛住,还得慢慢来!不要先给自己设定最终目标,一定要多少天内怎么怎么样。不求结果,只求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点。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坚持静坐10分钟),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地上的落叶就像世间的烦恼,是不是要天天扫,扫着扫着你是不是渐渐就有了耐性。扫不完,慢慢扫”——《道士下山》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Strickland,为了追求内心深处的理想,放弃了现实的所有羁绊。无论现实的社会把他评价为什么样的混蛋,他根本就不在意,不关心。他只是沿着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前进,不打扰他创作是他最高的要求。就连最后医生告诉他得了麻风病的时候,他的脸上“丝毫也看不出有任何感情上的变化”。“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从来也不沮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
小说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当作者以现实社会“正义大使”的身份去谴责他抛家弃子行为的时候,他泰然接受,没有一丝狡辩。倒是让作者没有说下去的理由,最后,还是他对作者说“成了,你现在把压在心上的话已经说出来了,咱们可以去吃饭了。”多么泰然、坦荡!好像作者废了半天口舌指责的是个与他完全无关的人,好像作者更需要他的安慰似的。只要和他内心追求无关的事情,在他那里真是“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