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落红还在为暮春演绎着一场盛大的告别,我们已伫立在五月的清晨张望。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叫端午的节日,带着些许惆怅,行走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寻找,寻找它存在的意义。而它自己,也一定想要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答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子胥,到东汉之女曹娥,他们的故事都在民间流传着。历史或许终究会成为久远的过去,但这些传说,早已融入民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
南方和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是不同的。似火的盛夏,江南水乡落下一场场梅子黄时雨,北方的农人守着节气在艳阳天里跋涉,而盛夏的热情不只是天青色等来的江南烟雨,不只是艳阳天里跋涉的北方农人,还有端午节带来的浓浓情怀。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里是这样描写端午节的:边城茶峒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个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沈从文先生描写的是湘西古城的端午节,我从小生活在大西北,除了过年,端午节也是我们家乡父老最重视最热闹的节日。
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就早早地打发爷爷去赶集,并再三叮嘱要在集市上买回的各种材料,有做凉粉的豆粉面,做甜醅子的酒曲,还有做玫瑰饼馅儿的砂糖……对于奶奶的吩咐,爷爷总能超额完成任务,之所以说他超额,是因为每次回来,爷爷不光带回奶奶需要的材料,还会带回我喜欢吃的东西。那时候生活紧张,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乱花,但即使爷爷多花了钱,奶奶也是不会数落的,因为过端午嘛,大家都可以任性一点。
奶奶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却不会包粽子,端午节我们在家里一般是吃不着粽子的,只能等到去逛端午庙会的时候才能吃几个,所以,每次爷爷带我去逛庙会出发前,奶奶总会安顿一番,让爷爷别忘了多买几个粽子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这天除了做美食,吃粽子,逛庙会,还有很多习俗,比如插柳,绑五彩手绳。
关于五彩手绳的习俗,书上早有记载。汉代应助 《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长寿康健。
于奶奶而言,她不知道什么记载,她只知道这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祝福,一种爱,所以端午节的早晨,天才蒙蒙亮,奶奶就叫醒我,给我绑上她用五色丝线编好的手链,大概在奶奶心里,她只想把最好的爱和祝福给我吧。
端午节这天,还有一项独属于我们的活动,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逛完庙会回来,吃过晚饭,大家还要聚在一起过端午。 我们住在一个临水的寨子里,都是同姓,爷爷们都是亲弟兄,除了过年,端午这天,也是我们家族人最齐全的时候。姑姑们带着家人孩子回娘家看亲人,大人孩子们也都不用忙着自己的事。叔叔哥哥们早已在水边搭起了场子,各种乐器也都备齐全了,先是划拳喝酒,等喝高兴了,节目才刚刚开始。二胡拉起来了,板胡也拉起来了,还有爷爷的三弦子也弹拨起来了。这时候就到各种旦角出场了,姑姑们拉开了唱腔,《三娘教子》《游园》《红灯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句唱词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不擅长唱秦腔,他喜欢研究音律,各种乐器他也都是无师自通。爷爷最爱唱的秦腔是《五郎出家》,爷爷也是家里的老五,孩子们都叫他“五爷”。“大佛殿里见皇上,为臣把话说心上。出京来臣的八个虎子摆两行,如今却把大半伤……出家之事休要讲,保定宋王回汴梁。九龙口里那本上,咱父子解甲归田回故乡。”独属于我们家族的端午聚会上,大人孩子都沉浸在团聚的欢乐气氛中。
我和奶奶坐在水边听着秦腔,看着河面上划过的一个个排子桨,奶奶说,他们是远在洮河上游山林中伐木谋生的人,离家许久,带回那些木头,日落前,应该也能和家人团聚,好好地过个节了。那时候我不懂奶奶说的离家许久伐木谋生的辛苦,也不懂日落前回家团聚的意义,只是看着那些排子桨随水流越漂越远,远到再也看不见。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不论南方或者北方,不论端午的习俗是否相同,我们都应该感谢历史,感谢它把端午节留给了我们。这世间的芸芸众生,在烟火里谋生,一半寻常,一半热爱;在岁月里谋爱,一半清醒,一半深情。我们都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人,一路上走走停停,历经风雨沧桑,看过生死离别,但在这美好的五月,对于亲友,对于家人,还能说一声:端午安康,这是多么幸福的事!这份祝福,或许也正是端午在走过两千多年后为自己的存在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