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做饭悟出的道理治理国家尚且够用,更不用说提升了我们的学习了。最近苦练厨艺,连带着对学习也算是有点感悟。
我用了半年时间从学会第一道菜,到做一桌年夜饭;从什么都不会到基本能够复制饭店不太复杂的菜品;从对面食一窍不通到手擀面、烙饼伸手就来。半年时间自以为进步不小,我是这么做到的。
先解决动力的问题
为什么学做饭,是因为自己馋,自己爱吃;还因为觉得做一手好菜别人夸奖的时候好爽,仅此而已。
你可能觉得这个理由太简单,做一手好菜可以解决我好吃和内心深处的小虚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支持我学这件事了。而且,我内心深处从未把做饭这件事当做是一件多难的事。
学习也是一样吧,先给自己一个动机,可以是学会了能装逼、能招女孩喜欢、能挣钱、能变帅,只要你内心认可这个动机,就可以开始了。
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
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我没想能做一桌年夜饭,就只想能做个可乐鸡翅、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啥的就行了。我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先学会宫保鸡丁。
目标定下了,就四处找菜谱,我甚至还去知乎搜过如何做好宫保鸡丁这道菜(学做饭的时候用知乎比用百度的次数还多)。步骤学会了,买料备菜,终于在我们家连着吃了一个多星期的宫保鸡丁后,这道菜算是通过了要求。
我不聪明,可我也意识到学宫保鸡丁好像和我平时学习的方法不太一样。
之前学习是阅读--记笔记--行动时候偶尔会参考新知识。
这样阅读的时候看的知识点很多,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自然屏蔽不少知识,再到了指导行动的时候,用的知识可能都不及记笔记时的十分之一。就像一个相互套着的同心圆,外面阅读的圆很大,可到了用的时候可能就剩下一个点了。
做菜是怎么学的呢?以用为先!
定了目标--搜集材料--指导实践,学是为了用,边做边学,做完了也学会了。这个效率似乎比之前学习的方法高了不止一点。
可我慢慢的又遇见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更严重。
学会了宫保鸡丁,我开始学做鱼香肉丝。学鱼香肉丝的时候又像回到了不会做菜的那个我。即使做宫保鸡丁的时候我已经重复做了很多次的肉要提前上浆码味、碗汁的调法都忘的一干二净,都需要看着菜谱重新来。
明明一样的东西,明明学会了,怎么从鸡肉换成猪肉就不会了呢?
我才意识到,我只是学会了按照步骤做宫保鸡丁,但没学会真正的做菜。宫保鸡丁的每一个步骤,脱离了宫保鸡丁的时候,似乎跟我就没有一点点联系,变成了新的知识。
我们学新知识是不是也这样?当新知识迁移应用到别的领域,我们马上又回到学新知识之前的样子,似乎从未接触过新知识。明明学会买衣服砍价,可到买车的时候还会让销售代理牵着鼻子走;明明学会了正式会议时领导的座次安排,开个座谈会就又不知道怎么安排了;明明学会了炒肉要上浆码味,可换个菜就又忘到脑后。
就好像我们面前有一个过滤器,进入新的领域时,新学的知识就被这个过滤器过滤掉了。
真的有这么一个过滤器么?
真的有,这个过滤器就是我们的“下意识”,是从小积累下来的,遇见问题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认知。
我们的新知识想要迁移应用到别的领域就必须突破这种“下意识”。可突破的过程挺难,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在“下意识”的支配下产生行为。
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或者长大以后的经历,这件事从那时就这么做,就一直这么做了。《影响力》书中说,“人是一按按钮就播放的动物”。我们在特定场景、特定情境就会触发“下意识”,然后不假思索立马开始一种行为,根深蒂固。就像我自己遇到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躲避老师的目标,现在上了班也是这样。一遇到提问就自然后退,然后躲避。
一个是即使别人告诉我的 “下意识”有问题,需要改正,我也很难接受。
我们人总是习惯性防卫,我们不愿改变看世界的方式,而是寻找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
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与我们过去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我们两者间有什么差别,哪里可以去改变。而是第一时间去想我的行为是合理的,你的有问题。
就像做饭,你做个菜我吃着难吃,我会想这个人真不会做菜。我做个菜难吃,我会说今天换盐了没掌握好、这个肉不新鲜了、今天的火不行,总之会用力的去找外界的原因。
当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总习惯于归因于这个人是这样的。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话,我们会归因于有外部的原因。我们是好的,外部的原因是不好的,才导致了这个不好的事情。
我们更容易做的不是客观的认识,而是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理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有时我们没办法意识到处于某种“下意识”下。而另一方面,即使当别人告诉我,我的“下意识”有问题,我也不愿意去面对和接受。
那么如何让我们跳出这种“下意识”呢?
做饭的时候,我想不能做一次就菜我就翻一次菜谱。于是每天做饭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肉要提前上浆码味、糖醋的碗汁就是一糖二醋三料酒四淀粉、大部分酱下锅时都要炒熟、大部分的菜下锅前都要“预熟”,炒菜出国要很快,牛肉一定要配黑胡椒等等等等。
做完饭,吃的时候我就挨个回忆,这个菜有没有做到上面说的这些要点?好不好吃?好吃是因为什么?不好吃是因为什么,下回应该怎么做?
每次做,每次都想,做的次数多了,想的次数也多了。
慢慢的每个做菜的步骤都能脱离出菜,独立存在了。见着什么就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这是算在做饭上入了门。
上面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反思”吧。
那对于我们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用反思改进,下一次,把自己想要获得的能力,想要自己融会贯通的知识,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
1.列出想要培养的能力
2.回想昨天应用这些能力经历的事情
3.找到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4.找出好的地方,对不好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和计划
这样我们就能把一个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各种的领域里面,让自己的能力能够尽快的提升。
我们如果明天仍然要读书,不在于我知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改变了什么。花100个小时掌握一个知识的应用,要比花100个小时学100个用不到的道理要强得多。
所以么,学习没什么难的,像学做饭一样就好了。
从用开始,不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