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充满争议的张艺谋和他的《英雄》
在张艺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标签,著名导演、演员、摄影师等。作为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早期《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立足中国乡村现实,反思历史、关注人性的优秀作品,为其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博得满堂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第五代导演成为世界影史上一时风头无二的存在,日本著名影评人四方田犬彦曾将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与上世纪五十年代黑泽明、沟口健二等大师辈出的日本并举。认为二者都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电影巅峰时代。
但是在张艺谋后期的创作生涯中由于其艺术理念、创作风格以及时代的转变,《满城尽带黄金》、《三枪拍案惊奇》等作品又使得他时常陷入江郎才尽的批判声中。
作为其乡土中国题材与讲求人海战术、色彩斑斓的后期作品的转型之作。《英雄》也在“史诗大片”与“大染缸”等截然相反的评价之间来回摇摆。
数年前,我第一次观看《英雄》的时候,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0。属于不高不低的合格之作。细看评论也都是网友各种花式吐槽,吐槽人海战术、吐槽影像没有灵魂、吐槽色彩斑斓,闪瞎了自己的眼。
但是今时今日,再去看其在豆瓣评分已经上升到7.0分,人们纷纷慨叹自己当年被舆论蒙住双眼,面对如此佳作竟然熟视无睹、一味诋毁。再看看今日国产电影,诸如《纯洁心灵》之流,纵想吐槽也已无话。
可以说随着时间流淌,被偏见埋没的佳作总会在历史的河床上发出耀眼的光。
那么同国师一样充满争议的《英雄》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它究竟是中国最富有诗意的史诗巨作还是色彩泛滥之下的圈钱之流?
是国师苦心孤诣的艺术表达,还是强权政治下个人对于集体主义的屈膝?
02 《英雄》究竟是属于谁的故事?
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刚刚过去,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已经使得周天子土地上剩下七个强的国家。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其中又以经过商鞅变法、六世积蓄国力的秦最强。
大秦锐士,独步天下。
六国苟延残喘,危在旦夕。
来自赵国的长空、飞雪、残剑、无名几名刺客,带着家仇国恨的烙印,幻想用刺杀秦王嬴政的方式来阻止这一切。
总而言之,
这是一个“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壮士一怒、血溅五步!”的故事。
03 《英雄》与《罗生门》
没有人可以否认《英雄》在叙事模式上对于《罗生门》的借鉴。
后者讲了一名武士与妻子在山林中路过,却被贪恋美色强盗所杀的故事。本来无奇,可是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却发现每个人对于事件的还原都存在严重的偏差。
即“每个人的口中都有一个真相!”
影片通过多角度讲述的叙事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的视角,但是在这种各方争执不下的背后,反射出人性在自私的扭曲下的可怕变形。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人性以及真相的深刻思考。
《英雄》借鉴这种叙事模式的背后同样是为观众呈现了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剖面。
立场的变换使得故事模样模糊不清,而在这种多个真相的背后,导演究竟有是否明确表达电影的主题,还是任凭观众在故事的不同版本与主题间自我选择?
在下文中我们将分段探讨故事的主题与模式,同时以影片的色彩基调与无名跟秦王之间的距离为划分依据。
第一幕
无名与秦王距离:
百步之外
主体色彩:
红色
(红色是一种鲜艳的颜色,是鲜血的颜色,往往代表着激情与冲动,甚至有说法认为红色能激起人雄性荷尔蒙分泌。)
无名坐在秦宫距离秦王百步之外的地方,向秦王讲述自己如何击败三大刺客的故事。
三年不解甲胄的秦王坐在空无一人的大殿上,身边点着能识别杀气的烛火。
传令官宣:
无名破刺客长空,依秦王法令上殿二十步。
身为狼孟县亭长的无名当着秦宫七大高手的面,在一片袅袅琴音与滴答雨声中击败长空。带着长空被斩断的枪头去赵国寻找隐姓埋名的残剑、飞雪。
身处高山下戈壁的赵国陉城孤零零的缩在山脚,周围是一片空旷的戈壁滩,荒无人烟。秦国黑压压的大军正在围城,并以箭阵试探敌情。
传令官宣:
无名杀残剑、飞雪,上殿十步,与王对饮。
陉城一家书馆内,无名找到了他要找的人,化身高山、流水的残剑、飞雪。
书馆内整体色调暗红,人物服饰同样都是红色,在为箭雨中仍旧习字的赵国人挡箭之后,无名求到了自己要求的“剑”。
利用飞雪曾与长空有一夜之情的往事,无名挑拨二人。残剑为了报复飞雪对长空旧念未绝,当着飞雪面与自己的女婢如月做不可描述的事。飞雪心生恨意,于蜿蜒曲折的走廊中杀了残剑。
如月为主人报仇,与飞雪在银杏林中厮杀。如月死,漫天黄色的银杏叶一下子变成血红色,蔓延在整个银幕。
气血大乱的飞雪不是无名对手,死在秦军大营。
秦王座前烛火闪烁,感受到了来自无名的杀气。识破了无名精心编造的谎言。
在无名的讲述的第一个版本中,人物行为冲动,主导人物情绪的是愤怒,影片用压抑、封闭的室内环境,蜿蜒曲折似乎没有尽头的走廊,以及到处可见的红色来刻画这种不可控制的情绪冲动。
在这一段剧情中,梁朝伟饰演的残剑和张曼玉饰演的飞雪都有大量在走廊之中快速移动的镜头,其中的混乱和失序将人物内心的冲动与混乱有力刻画出来。
但是颇有谋略的秦王,识破无名谎言,已然发觉自己面前坐的人才是威胁最大的刺客。
第二幕
无名与秦王距离
十步之内
主体色彩
蓝色
(蓝色是一种非常纯净的颜色,容易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大海和湖泊,以及万里无云的天空。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集美丽、冷静、智慧、安详于一体的感受。)
三年前,秦王曾与联手杀入秦宫的残剑有过一面之缘。虽然互为仇敌,但是在内心之中,依旧认为二人心怀坦荡,为当世豪侠。同时秦王知晓长空武艺高强,不会轻易落败,因此无名精心构建的谎言被其识破。
于是秦王向无名说出了自己认为的故事本来面目。
无名击败长空是一场早已预谋的戏,有意让秦宫七大高手当面作证。实际上长空落败,是因为他与无名早已相识,而且长空甘愿为了刺秦大业献出自己生命。
而残剑、飞雪伉俪情深,也非心胸狭隘之辈。不可能因为小情小怨相互厮杀,而二人自愿牺牲跟长空都是出于刺秦的需要。
在秦王的口中,残剑与飞雪二人互相伤害,并非由爱生恨,而是为了保护对方。自己去秦军大营献出生命。
听到此处,无名心中一动,发觉眼前这个暴虐的秦王并非残暴愚蠢之流,反而睿智的同时有着自己的真性情。
眼前烛火混乱摇摆、明灭不定,秦王看出眼前这个刺客心神紊乱,自以为自己所猜不差。
“不过你还是把一个人想简单了。”
无名缓缓说出这句话。
故事的第三个版本开始上演
第三幕
无名与秦王距离
十步之内
主体色彩
白色
(白色可以反射所有光,而自身却一片空白,在过去白色即是光明的象征,它明亮干净、没有杂质,畅快而又朴素。
因为它的朴素又显露出包罗万象的含义,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白色被用来代表丧事,以及由此衍生出白色带有悲壮的情绪和牺牲死亡的含义。)
在无名最后讲述的真实版本中,
无名去寻找残剑飞雪,不但要让对方相信自己“”十步一杀“”的威力,而且要证明其剑法的精准度。因为当着秦宫七大武士面倒下的长空并没有死去,只不过是受了伤。如今已然无恙。
因此只需要二人中的一人在秦军大营与自己演一场戏即可。但是飞雪此时却道出一段往事,三年前,她与残剑一同杀入秦宫,三千铁甲,招架不住,他们成功杀入大殿,面对引颈以待的秦王,在这成功唾手可得的重要关头,残剑却放弃了。
不然秦王早已化作尘土。
知晓这段往事的无名,此时才发现,刺秦路上的战友一瞬间化作横亘在面前的绊脚石。
残剑被飞雪所伤,因而不能阻碍飞雪与无名刺秦。但是在无名启程刺秦的路上,他给无名在飞沙走石的大漠之上写了两个字。正是这两个字最终导致无名放弃刺秦。
大漠里风很大,风沙飘扬的天气里字迹很快消散,但是那两个字却已印在无名心中,那两个字是
——天下!
说到这里故事已经面临终结,在转身看残剑所书那个“剑”字时,秦王恍然大悟,说出了练剑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人剑合一:
第二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
第三层: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以大胸怀包容一切,即为——和平!
无名最终面对咫尺之间的胜利选择了放弃,秦王活了下来,无名死了。
他承受了箭雨,在箭雨密布的城门上,有一块人形区域没有箭的痕迹,因为箭全部射到了他的身上,他以及他身后的无数无名者承受了这一切。
早前无名坐着马车上路时,
飞雪让自家老奴跟随无名刺秦,若刺秦成功则执红旗,若刺秦失败,则执黄旗。
最后,身处高岗之上的飞雪看到老奴手执黄旗在猎猎长风中挥舞、飘荡,瞬间泪流满面,转身质问残剑对无名说了什么。
残剑说:
“天下!”
飞雪要残剑拔剑,残剑却在最后一瞬扔掉了剑,嘴角还出现满足的微笑。飞雪的剑刺入残剑的身体,残剑倒在了沙漠中。
残剑死了,飞雪答应要跟残剑一起回家,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剑。她也陪伴着自己心爱的人去另外一个世界了。
秦王最后一统天下,修长城、设郡县、统一度量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称为
——始皇帝!
故事落幕之后,我们回首整部作品,方才能对其作出准确公正的评价。
首先它是否如网友所言是一部:“大染缸”式的作品?
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的色彩确实艳丽,但是这种艳丽并非无意义的胡乱涂抹,而是将故事的基调赋予到色彩之中,从而赢得故事氛围与布景上的统一。
第一幕银幕主色调为红色。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激情、冲动的人物行为逻辑,在这种冲动下,残剑、飞雪、如月全部死亡,说明这种未经思考的冲动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在人们因为个人的爱恨而互相杀戮的时候,无疑这是一个悲剧,因此这一幕的最后,鲜血的颜色铺满了整个银幕,映衬故事最终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第二幕,主色调为蓝色。
残剑、飞雪为了争夺牺牲的机会而互相伤害,人们不再执着于个人之间的小情小爱,人们在这一版本的故事里,复仇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阻拦国破家亡的结局。
本章故事冷静而富有智慧,人们争相做出牺牲为共同的使命和目标。至于无名与残剑的决斗也是在平静的湖心小亭上进行,而决斗的目的也不过是祭奠死去的飞雪,点到为止。
第三幕主色调变成了白色。
在中国历史中有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白色表达的是一种包含万物的精神。
在这一部分,个人的情与爱、家国的恨与仇都被容纳其中,而不再是故事进行的推动力,个人与家国都让位于一个更宏大的主题,那就是天下!
一个人的痛苦,跟天下人的痛苦相比那就不再是痛苦。
一个国家的痛苦,放到全天下来看,也就不能算作痛苦了。
同时,白色在传统上还是丧事的代表,就像无名飞上王座,刺秦王的时候将剑柄反转,这一剑没有刺向秦王,没有刺向天下,而刺向了自己,以及自己身后那无数的牺牲者。
但是故事最终迎来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六国统一,战乱暂时终止。
因此,本片中的颜色运用非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相得益彰。
除去人们对于色彩的吐槽,对于《英雄》这样一部作品人们还会吐槽演员尴尬的演技,影像没有灵魂等问题。
但是,在这样一部讲述“天下”的作品中,个人的情感波折,内心动荡都不再是影像所要深挖的对象,故事所要捕捉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家庭、国家的大情怀,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个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关于《英雄》,其实最大的争议来自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
在部分影评人眼里,
无名最后时刻的放弃,是个人对于强权的屈服,是对集体主义的屈从。个人的意志与集体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要自动让位。
这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用更加宏观的眼光来看,个人与集体在此处并不是矛盾的对象。
相反是二者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天下,《英雄》在这里讲述的是一场关于统治阶级与代表平民阶级的豪侠之间的深刻辩论。而他们辩论的主题就是关于“天下”的未来。
在无名与秦王讲述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缩短,侧面反应出二者的观点与态度在不断碰撞中逐渐达成统一。
起初无名的态度是坚决刺杀秦王,到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内心已经开始摇摆,当初坚定的态度开始动摇,等到最后故事结束的时候,他的态度已经发生180度的反转。自己放弃了刺秦大业。
而身处高台之上的秦王,在多少年宫廷斗争与敌国战和中精疲力尽,倍感孤独。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自己构建大一统国家的雄心壮志,反而将自己斥为暴君。
但是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以及无名口中的讲述,他发现在关于“”天下“”的理解中,这些行走江湖的侠客竟然与自己内心相通。
他们共同的理想都是构建一个没有战争、杀戮的新世界。
即如秦王看着残剑所书“剑”字顿悟后所说的那样,
剑字的最高境界就是
“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战争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和平。
当以无名为代表的平民阶级通过无数人的牺牲能够站在秦王十步之内之时,他们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却达成了一致。
此时,刺秦不再是阻止杀戮,反而是延续七国间连绵不断的战争。
或许有人会说,无名最后屈服于秦王。那么我们就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屈服?
无名抱着必死之心来到秦庭,已将生命置之度外,秦王所能剥夺的不过是财富、生命,而这些在无名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更何况,通过十年练剑的无名,“十步一杀”已臻化境。面对眼前的秦王,他完全可以随时终结他的性命,所以说秦王根本不能使无名屈服。这个论点自然不成立。
更何况,就像陉城书馆面临箭雨临危不动的老先生所说那般:
“秦国铁骑可以灭我们的国,杀我们的子民,但是却不能消灭我们的文字,以及我们的文化、精神。”
所以说,最终导致无名转身离去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内心态度的转变,通过与秦王的辩论,他也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努力不过是飞蛾扑火,螳臂当车,完全没有意义。只能延续战火蔓延人间的痛苦。
因此,要想达到和平,只有一种方案,那就是战争,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实现和平。
因此无名所代表的时代的牺牲者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割舍个人的爱与恨,甚至牺牲自己来成全天下,尽管他们的姓名淹没在浩瀚史书当中,但是他们依然是幕后无名的英雄。
故事落幕之时,经过短暂的统一战争,大一统的国家形成,从此中国开始了自己历史道路上的又一次迈步。
无数的无名死去了,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但是希望活着的人能够记住那些死去的人,记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