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歧义。
歧义是指同一语词、短语或句子,却具有相互区别的多重涵义。
比如,“她是去年生的孩子”既可以说是她在去年刚生了孩子,也可以说她是去年出生的。“我去上课”既可以指去讲课也可以指去听课。
再来讲个歧义引起的笑话。
某代表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那人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还TMD要本科文凭!!!”
护士的意思是“本科室”,而某代表以为的是本科学历。
以上是语义歧义,还有组合歧义、语形歧义、指代歧义等。
先说组合歧义,本书中的组合歧义是指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举的例子是:“秘书挣的钱比医生多”时,如果“秘书”和“医生”分别指这两类从职人员的总体,这个句子或许是真的,因为秘书从业人数比医生从业人数多。但若这两个语词分别指个体,这句话显然是假的了。
我查了查资料,看到一种说法,组合歧义指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比如“饭不热了”,是语法组合歧义,是由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热”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
至于哪种说法对,我不是语言学家,分辨不出,感觉也没必要分的那么细,只要知道是歧义的一种就可以了。
语形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两种以上的解释时。书中例子:“去加拿大旅行,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说实话,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歧义,直到看到后面的解释才知道。我以为“或”和“和”属于同等优先级的字,就跟数学中的加减一样,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谁在前先算谁的原则,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按这个原则,这里我就认为顺序应该是“【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后来查了查资料,觉得可以理解成是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比如“反对哥哥袒护妹妹”,有两种解释,“【反对哥哥】【袒护妹妹】”,或者“【反对】【哥哥袒护妹妹】”
最后是指代歧义,即一个代词所值的事情或对象不明时产生的歧义。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男孩们在追逐女孩,孩子们放声欢笑”,这里的代词“孩子们”既可以指男孩也可以指女孩或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