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看的各位是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或者这本书。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或许只是我一个人的孤陋寡闻,反正我是去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才结识的这本书。我看书向来很慢,这本书更是花了我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原因很简单,它说了太多中国人的"坏话",有的甚至说得就像是自己。被人指出丑陋的滋味可不好受,所以我也就抗拒接着读下去。但偶尔闲来无事时又会拾起,读的甚是津津有味。这就好比你第一次在一家餐厅吃饭,明明不合胃口,可第二次像鬼推磨似的还是去了那家餐厅。我想它一定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在那个年代,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判精神与勇气。"这是冯骥才评价柏杨的话。
是的,柏杨是勇敢的。就像他曾在《早起的鸟儿》一文中犀利地指出:"嗟夫,太多的中国人,身上都是倒刺,肚子里全是仇情敌意。爱国之士最喜欢自诩中国是礼仪之邦,我想仅看纸上作业,古书上倒是说过,中国确是礼仪之邦,但在行为上我们的礼仪却停顿或倒退在一片蛮荒阶段。如果不能实践礼仪,再写三千万本书,再写三千万篇文章,蛮荒仍就是蛮荒。"
但柏杨也是愚笨的。由于他说话太过直接得罪了不少人,可也害苦了他自己,在牢里度过了好些年。但在我看来上苍也并非不公,他也有着自己的幸运,他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张香华女士。她和柏杨一样,热爱着文学,热爱着这个国家。
他的妻子曾说认识柏杨之前,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肉跳,想象中他是一位坐过九年多政治牢,手持钢刀,吞吐利剑的人物,和他交往,就像鸡蛋碰石头,不可能有共同语言。
可是认识之后,柏杨给她的印象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柏杨谈吐温婉有礼,身体健康,性情爽朗。她甚至觉得他聪明敏捷,机智幽默,几乎囊括她所有赞美的形容词。
柏杨的妻子张香华女士更是在《看,这个丑陋的中国人》一文中谈到:有一次,不晓得为了什么事,我大发脾气,恶狠狠的凶了柏杨一顿,过了一会儿我自己忘了,到柏杨书房去巡视,看见他垂头丧气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你一生气,我觉得做人都没有意思了。"霎时间,我眼前这个男人——柏杨,变成了一个孩子,我的心完全被软化了,我悄悄俯下身去,告诉他,我刚才的视觉有毛病,调整一下焦距就会好。其实,我还没有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那埋藏在内心底处的一句话——柏杨,我爱你。
我想,能得到一个女人这样深情的告白,那个男人一定是有着别样的魅力的。
其实,柏杨虽有着强烈批判精神,但他的文章,也并非全是枯燥无味,满是批判。相反,我觉得他的文字,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就像聂华苓先生评柏杨小说时曾这样说:在冷嘲热讽之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和"情"。
当然,中国社会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也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
希望我们还能不时地站在自省的镜子面前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然后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
坚持不易,喜欢请留下小心心,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