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道经·第二十一章》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九个老年节。我们要衷心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的老人:节日安康,和和美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万物发展,生老病死,是一种必然规律,谁也逃脱不掉。但小儿好养,老人难赡。为什么?心存不敬!
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向他灌输你想灌输的思想——只要认为你是对的;而老人有老人固定的思维模式,甚至是固执的思维模式,你很难去改变,不由自主就会同年轻人之间产生冲突;
孩子从小往大生长,身体处于成长阶段,前期更处于娇小阶段,你怎么样都可以揽他入怀;而老人年龄较大,身体偏重,如果再有疾病缠身,你抱都抱不动,所以年轻人就难免有所抱怨;
小孩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再调皮再捣蛋,父母都会给予其最大的宽容和原谅;而老人是别人身上掉下来的肉,子女当然不知道心疼,遇到不顺心事,难免有所不悦;
“久病床前无孝子”,自己的亲生子女有时候对父母都心存不敬,又何况儿媳、女婿之类呢?非生非养,很多只是礼节性伺侯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这也是目前养老院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什么意思?就是对父母要心平气和,和颜悦色,不能大呼小叫,更不能厉声斥责;不是赡养就是孝顺,没有尊重,那就和犬马一样没有区别。因此,再丰厚的物质赡养,对父母来说也只是一场居高临下的施舍,父母并不需要这些施舍。
父母会不会犯错?会,当然会,父母不是圣人,怎能不会?“人非完人,孰能无过”,怎么办?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的过错,要尽力劝阻,若父母实在固执己见,那就退而求其次,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来日方长,把问题交给时间来解决。
历史上最有名的“孝道”的人,当属舜和闵子骞。
舜的母亲早亡,他的父亲瞽又为他娶了后母,并生了弟弟象。但后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谷仓仓顶时,却从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却又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但舜并不记恨,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舜登天子之位后,去看望父亲,仍恭恭敬敬,并封其弟象为诸侯。
闵子骞也是这样的人。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为了能有人照顾他,就娶了后妻,并生了两个弟弟。但后母对闵子骞并不好,让他干最重的活,吃最坏的饭,穿最薄的衣。有一年冬天,父亲让闵子骞驾车外出,由于冻的发抖,缰绳脱手,马不听使唤,摇的车厢东倒西歪,父亲很生气,抽了闵子骞一鞭,瞬间芦花四溅,父亲才知道闵子骞是真的冷。父亲要休了后母,但闵子骞含泪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求父亲留下后母。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世人对闵子骞的孝行,众口一词,没有异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子女如同小草,父母如同春天的阳光,儿女怎么能报答父母春晖普泽般的恩情呢?
“父母在不远游”、“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孝爹娘”!
孝道就是发自内心,孝道就是无怨无悔,孝道就是以身作则,孝道就是身体力行。
让孝道之风吹遍祖国的山川大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