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过去的40年里,我国出国留学达519万人,学成回国313万人。
纵观中国历史,第一批出国留学潮,是发生于1872年-1875年。他们是最早的清政府官派留学生,平均年龄12岁的留美幼童,先后4批共120名孩子,在美国度过长达15年的留学生涯。而促成此留学事业的开拓者,是一位名叫容闳的耶鲁大学毕业生。
国际学校就读
容闳,1828年出生广东南平,距离澳门4公里,当时澳门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最早的东亚大港。容闳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觉得孩子会说洋人的话,将来可能会谋一份不错的差事。 于是,7岁时,容闳便被父亲送入澳门一名英国女子郭思丽夫人创办的马立逊洋人学堂去读书,学校免费提供食宿,教授学生英文、算数、图画和圣经。
4年后,中英两国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学校宣布停课。
容闳辍学回家,因为能读写英文,村里人觉得稀奇,便承诺说英文,可以提供成捆的稻子。容闳就背诵26个英文字母,为父母换回成捆的稻子,体会到了学英语的好处。
1842年,一位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布朗牧师,受郭夫人之托找到容闳,带其到香港马礼逊学校,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学习西方知识,也即是现在的国际学校双语学习。
5年后,布朗牧师因个人健康原因需要回美国治病,愿意带学生去美国继续学习深造。第一个站起来的就是容闳,随后是黄胜和黄宽。 这三个敢为人先的少年,也许并不曾意识到,这崭新的旅程将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开启留学生涯
1847年初,三位中国学生跟随布朗牧师,乘坐帆船从香港-好望角-美国东海岸, 历时98天后终于达到康州的孟松预备学校(英格兰名校)就读两年。
黄胜因身体原因仅一年后回国,黄宽接受新英格兰教会的免费奖学金去往英国爱丁堡攻读医学,成为第一名留英博士,中国西医的开山鼻祖。
容闳有着自己明确的理想,他执意要进入耶鲁大学就读。 他说:我虽然贫穷,但是我有选择的自由。
1850年,布朗牧师为容闳争取到一个妇女协会的经济资助,使他能够顺利进入这所著名的学府。容闳在他的自传里说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进的耶鲁,我只学了15个月的拉丁文,12个月的希腊文和10个月的数学。
实际上,他的学业非常优秀,两次在英语学业上得奖,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他的英文书法非常优美,书写流畅,至今耶鲁大学还保留着他的书信手迹。
《走向世界丛书》的主编钟叔河感叹:容闳越是刻苦学习,越是感到痛苦。因为知识增加了,人的道德考虑范围就广泛了。
容闳在他的回忆录中深情说到:
我自己想到中国老百姓那样痛苦的生活,受到那么大的压制,我没有受教育以前,一切都不知道,就是自己过日子,接受教育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现在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我要为他们服务。
耶鲁就读期间,容闳和他同学谈论起将来回国以后的鸿途大业,他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孩子能像他一样出国留学。
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予之一身既收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他的美国同学写到:我等待你在未来中国历史上进行伟大事业的消息。愿你回到你的国家时,发现它已成为神圣的共和国,而你将享受参与推翻专制王朝后胜利的喜悦。
容闳是第一名中国人,毕业于一等大学,至今耶鲁大学还保留着他和同学交换的留言簿,容闳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这就是容闳区别于很多别人不同的地方,也是成为伟大历史人物的原因。
有情怀的海归
他带着理想回到了祖国。1854年的中国,太平运动席卷全国,血流成河,容闳心中期盼太平天国能带来新的天地。在牧师的引荐下,容闳见到了太平军领袖,建议设立军事和各种民主制度,却不想得到是一纸四等爵位的证书,容闳对这充满蒙昧的政权失去了希望。
随后,容闳去香港学习法律、在上海海关做翻译、见识达官贵人,耐心等待机会,积极为他的梦想而努力。在密友的举荐下,他收到了曾国藩的邀请贴!
曾国藩正希望从国外引进机器,于是,容闳暂且将自己的教育计划搁置一旁。他提出:当今中国应该首先建立能能够生产机器的母厂。一个重大的决定就这样形成了,曾国藩委任容闳到国外购买机器。
1864年,容闳重返美国,虽然他的派遣学生留洋的理想仍然没有着落。但容闳知道,这一次的乘帆远航必将领着他通向理想的彼岸。
同治年间,满蒙大臣中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中国局势是,希望通过自强,将中国引到一条新的路上。
历史学家刘申宁说:两次鸦片战争给了中国人一个深刻的认识,中国人第一次感觉到需要西方的坚船利炮。
李鸿章成为未来促成幼童留美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与中国近代史巨大变化相始相终。在太平天国的交战中,李鸿章被曾国藩推上了政治舞台,由于近代军事科技带给他重大的实惠,促使他日后成为洋务派的中坚人物。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一些城市出现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安庆军械所、上海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同时洋务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开始。
1867年,福州市城南定光寺飘出了26英文字母的声音。这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全部采用西式教育,将当时世界上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分别占领先地位的法国和英国教习执教。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和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林泰增等都是出自这所学校。
18年的等待,容闳终于等到了清政府启动幼童留学计划,他推行了这场时达15年的留学潮。
现实照耀理想
130年以前,幼童们远涉重洋,寓居在122个美国家庭中。他们快速地融入当地生活,积极参加社团和各种社会活动,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
187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113名举止出众的留美幼童团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美国总统格兰特还专门接见了他们。前去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团员李圭亲眼目睹幼童的风采,感叹“西学所造,正未可量”。
幼童们逐渐西化的行为,在容闳看来:终日饱吸自由的空气,其平息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而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掷驰骋,不复安行矩步,此皆必然之势!
陈兰彬和几名后期监督,都是饱读诗书的学究,对幼童们逐渐西化的举止很难容忍,甚至恐慌。
1880年4月第四任监督吴子登开始对越来越美国化的幼童们严厉整肃,多次向朝廷提出解散留学肄业局。清政府的守旧派和洋务派,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是违反朝廷和祖制。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府拒绝了按原计划准备入读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的中国留美幼童,却同意了日本留学生的申请。
1879年,美国总统格兰特到中国访问,和李鸿章有过交往,力陈幼童完成学业的重要性,李鸿章也觉得大为可惜,甚至还想了半撤半留的方法,希望挽回局面,但是这番苦心没有能支撑多久,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120人中除了病故和中途辍学,有94名留学生分三批凄然回国。其中有50名孩子已进入其中有50名同学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 麻省理工学院。只有2名完成学士学位,他们是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外交家欧阳庚。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留学生,1868年92人,1871年170人,1873年373人。中国撤回留美幼童时,日本留学生已经达到4800多人,其中还有20多名女留学生。把日本留学生带到美国的人恰恰也是把容闳带到美国的教育家-布朗牧师。
近代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对留美幼童的痛惜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诸生游学将成业,公使何因促反蹉,翻羡东瀛佳子弟,日新月异愧吾华”。
两个国家对留学事业截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两个国家后来不同的命运。
从官方到民间,中国和日本形成对外域文明的态度,是个相当大的反差。中国的态度是排斥的、抵制的、轻视的、蔑视的;而日本从官到民都是学习的,所以日本提出口号,脱亚入欧,这就反应出来它的一个态度,而中国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受到了巨大的批判,称其“溃夷夏之防”。
也因为这个土壤,这个气候,更显出这个开拓者,容闳的艰难和伟大。
1954年6月13日,耶鲁大学召开容闳毕业100周年纪念大会,英国学者苏尔致辞说:“一个能够产生这样人物的国家,就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个国家的前途不会是卑贱的。”
在“留美幼童”中,涌现出1名国务总理、2名外交部长、2名公使、12名外交官、2名海军元帅、14名海军军官、16名电报局官员等,数人在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中牺牲。事实证明,虽然接受了西方教育,他们依然是爱国者,可惜为了证明这一点,代价过于高昂。
令人不能不想到亚里士多德那个著名的追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微笑地说出真理?
容闳这一生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近代重大事件紧密相连。
史学家是这么评价容闳: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批,以一批影响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国的留学教育,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巨大进步,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开创了百年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批富国强兵的栋梁之才。
备注:
1859年,布朗牧师又被派往日本,在那里从事办学、译述和传教,是“日本亚洲学会“的创始人。日本首批学生赴美留学,也是由布朗牧师携往美国的。他是中日近代留学教育共同的领路人,被誉为“新东方的缔造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