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列夫托尔斯泰一语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电影《我是山姆》里,两种家庭的对比显而易见,一个是贫穷快乐的单亲家庭,一个是富有却矛盾重重的“类单亲家庭”。
电影通过很多细节突出表现律师Rita的繁忙焦躁:大杯的咖啡、爬楼梯当作晨练、时刻响着的电话、英语六级般的语速。她所追求的是效率和颜面,所以不愿在路上多浪费一分一秒,希望别人都按照她的意志立刻把事情办好,甚至碍于面子才答应做Sam的义务律师,却也深深对家庭关系的维系无可奈何。Lucy掷地有声的那句“我需要的只是爱”也同样适用于威廉。
抛开这个剧情,私以为现在大多数富裕家庭并不是像律师家一样,家长忙于工作完全忽视孩子的成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懂得教育的艺术,就像《海蒂和爷爷》里的贵族奶奶。
在我知道主角山姆的设定是智商只有七岁的成人后,我甚至怀疑编剧是想用这个极端少见的例子预示我们,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得比你“聪明”,他们可能是跟不上时代了,不会熟练的操控手机操控电脑,也可能是大脑退化真的像个孩子一样事无大小都需要你来定夺和照顾,这个时候,我们能做到应该有的耐心吗?
想想山姆,一个相当于七岁孩子的成人,因为成为了父亲,学会换尿布、洗鞋带……甚至努力去理解法官和律师说的话,尽量表现得像个正常人只为了夺回孩子的抚养权。其实每个家庭都是如此,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却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等到他们老无所依,我们能念及残缺的记忆,告诉他们世界的一点一滴吗?
在电影中,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山姆总是敏感的注意到别人的哭泣,也总是付出行动安慰他人。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孩子一般真诚善良,他就是靠着这股子真诚赢得了律师的倾囊相助和女儿的不离不弃的。寄宿家庭里的妈妈在初期对山姆的态度是那么纠结,她望向不成熟的山姆总是带着怜悯、敌意、一丝丝嫌弃。山姆也在这场诉讼中表现得更象一个真正的大人了。前期Lucy略施小计让他带着自己在公审的敏感时期去了公园,后期Lucy每天晚上都会偷偷跑回山姆的家中睡觉,这时候的山姆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不厌其烦地把女儿又抱回寄宿家庭,一方面是不忍对女儿说出“以后不要来了”的话,一方面他也确实想要多跟女儿独处。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那就是与Rita相对的律师。一开始我的确以为他是阻挡山姆父女重新生活在一起的一股阻力,但是他在法庭上说的“究竟谁更关心她”的确值得思考,站在他的视角,他以为山姆没有能力抚养女儿,如果放任Lucy和山姆长大就是他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的漠视,所以他讽刺Rita只要赢了诉讼拍拍屁股就走了。仔细想想,这部影片的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都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包括星巴克的老板,他没有像山姆以为的那样会搪塞敷衍然后遗忘他,而是真的让他做手调咖啡,这也是对山姆的信任。对方律师的错误在于,我们不能真正替别人决定什么,尤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实则是臆测,就像他不认为山姆拥有爱人的能力。(前提是律师的真实想法和他的立场一致)
在一个拥有爱的家庭长大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就像《怦然心动》里的小女孩,虽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整整齐齐,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没有停止爱自然、爱人、爱自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有人问张爱玲什么才能培养一个作家,她答:“悲惨的童年”,诚然,悲惨的弄年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而作家就是要比旁人更加敏感。苦难是一笔财富,却不一定是人人都想要的财富。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里长大,就像在阳光下长大一样,一定也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