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出了亲密关系中出现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月晕、幻灭、自省、启示。他在文中对于“爱”做出了这样的诠释:“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书中描述的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爱情,通常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的爱,是由于对方给予了你足够的重要感和满足感,让你觉得你是被爱着的。但是真正爱的方式是,不从任何人身上去寻找被爱的证明,不去向他人索取回报,而是通过他人“完善自己”,从中不断成长,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能够更好的爱别人,爱自己,这才是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最终目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情感的附属品,所以当你对一个人产生期望,就注定会变成失望。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我们可能会为爱牺牲、逃避、质疑、愤怒···,这些都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使出的不理智的手段,从而想要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因此,一切的情感问题都源于我们自身,想要解决困境,就要放下个人需求,学会接受,学会把“爱”当成最重要的目标,当你做到心中有爱时,那么爱势必就会穿越阻碍,来到你的身边。
(一)月晕: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在梦想幻灭之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
*情感过程: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童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最符合的那个人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
*解决方法: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时,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想要伴侣给我什么?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二)幻灭:不再被错觉所迷惑。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
*情感过程:
1.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就会死掉。
2.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潜意识里。
3. 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想要得到满足,我们会觉得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为了得到爱的四种偏差行为:a.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b.权力斗争:双方都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突显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c.报复心理:我们不想让自己当坏人,于是就把自己的行为理性化,让我们看起来像是好人在惩罚坏人。(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d.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4.当旧痛浮现,我们会展开权利斗争,和对方保持距离。
*解决方法:亲密关系中的所有冲突,都代表着自己内心的冲突,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诚心好好沟通,才能得到快乐。
有效沟通的八个问题: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你的心会对无意识的感觉产生反应,因而出现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都是你在小时候跟家人互动时产生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问问自己,你比较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对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快乐。尝试去感谢伴侣。
我们必须在试图沟通时,不断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想要什么?”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了解了自己是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自省:再次面对那种渺小的感觉,并驱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情感过程: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这个时候,你能做出的选择是:a.放弃这段感情。b.选择留下来,保留你习惯的生活方式。c.回到幻灭阶段,继续吵架下去。d.学习改变调整。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以下几种现象:
1.自我放逐:你心里也许会浮出一个声音,对你说着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有的念头:“也许一切都结束了。”
2.受害者监牢:面对问题,我们通常扮演的角色: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愤怒来攻击伴侣。拯救者,试着用“野蛮的爱”把你的受害者伴侣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尽一切力量去鼓舞你的伴侣。受害者,向你的拯救者伴侣求救。
3.左右为难:出于恐惧,陷入左右为难的选择中。要突破困境,你要不就去选择相信真理(只要你是诚心的,真理便会自动出现。)要不就去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不选。
4.对家庭的死忠:我们小时候的学习大都从模仿得来。所以当需求没有被满足而感到沮丧时,我们就会模仿身边人的处理方式,塑造自我,讨取家人欢心,以便在家庭中确保自己的位置。这种方式会固定你的行为模式,埋葬你的天赋(创造性的想法、言语或行为、天生的才能)。
5.牺牲:牺牲是一种能让事情恢复平衡的态度,一种不开心的付出。为了弥补减轻自身犯错的罪恶感,我们通常会利用牺牲,来伪装自己变成一个“好人”。牺牲的三种后果:第一种,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对伴侣排斥,甚至是仇恨,认为对方对你所做的事不付出回报;第二种,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令对方难以接受;第三种就是:心力交瘁。
6.钟摆效应:如果你觉得为了伴侣在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觉得自己牺牲的越大,那么对方就会放纵的越多。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你去掉一个,另一个也不会继续存在。
7.投射: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
8.怀疑:每当要做出一项重大决定时,你都会遭到怀疑声音的围攻。这些声音会用恐惧、紧张或恐慌等感觉来折磨你,试图让你相信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怀疑的本质:a.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b.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c. 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d.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解决方法:内省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创造的。出现问题时,“受害者监牢”的三种角色都会让问题恶化,你必须成长并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个时候,爱会怎么做? 如果我能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选择? 我能采取什么有创意的步骤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唤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觉?我愿不愿意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感觉? 如果我爱自己的话,现在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提供些什么。) 我是不是该放弃些什么? 我是不是该原谅某个人? 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痛苦,我应该用爱来支持他/她? 我能说出哪些不争的事实?
在感情中,我们扮演的牺牲者角色其实是种错误的选择,因为真心诚意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完全发自自己的内心。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包括你自己)。要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爱”无法解决的,不要担心问题的出现,那只是灵魂想要送给你一份好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四)启示:寻求灵魂的启示,去相信自己置身于爱之中,了解每件事的背后都会有爱的存在。
*解决方法:亲密关系的问题所在是“我们把个人的需求当成最重要的事。”却没有去追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唯有做出充满爱的选择,才能向前一步。不管陷于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的意愿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爱,就有机会穿越问题,从而立刻到达终点,体验到灵魂关系。这一切全在于我们愿不愿意为爱臣服,如果我们选择臣服,就会从“做事”的模式转换成“接受”,而“接受”正是一切有意识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可以接受引导、接受启发,获得知识增长见识,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能让我们立刻脱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