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不少朋友知道了我在2017年的开头给了自己一个礼物,跑去上海报名了DISC双证班的学习。于是,有人会问我:“DISC是什么?有用吗?”
如果是刚从课堂上回来,我会对他们说:“有呀!工作、家庭都可以用到DISC理论的。”同时,我还可以再乘机吧啦几下我学到的知识和感动。
而时隔一个多月,期间经历旅游、春节、孩子生病等因素,都没有动手去回顾内容,学到的东西也随之忘得差不多了。这时,有朋友又问我:“你觉得我要不要去上DISC双证班呢?”
我可能会迟疑,而会有所保留,毕竟若是你推荐着去上的DISC课程,你必须得对其负责。
002
作为DISC社群的一大特色,每晚8点翻转课堂一直在各大班级群进行。而我申报的2月15日的翻转课堂,慢慢地逼近。
要将所学的DISC理论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做一个1个多小时的课程分享,不是易事。这逼得我最近不得不放下其他的事情,专心准备分享。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了课本——《DISCover 自我探索》来研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新的收获。
重新理解了概念
DISC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风格从而来了解他的一个工具,而与九型人格、MBTI等相比,它从关注人还是事、动作快还是慢这两个维度来将人的性格分为4个类型,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D(关注事、行动快):这类人目标非常坚定,使命必达,而且速度很快,如拿破仑将军和撒切尔夫人;
I(关注人,行动快):这类人很善于调动氛围,能够影响大家的情绪,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S(关注人,行动慢):这类人很害怕冲突,他会观察别人的感觉和反应,如印度圣雄甘地;
C(关注事,行动慢):这类人讲究条理,高标准,比较追求完美,如比尔•盖茨。
重温课堂经典段子
DISC双证班上,为了让学员更加理解4个性格的特点,海峰老师放了四个影视剧作品的经典片段:《家有喜事》、《游龙戏凤》、《便利贴女孩》、《女人不坏》。
在温书的过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课堂,和同学们一起看这些影片时的欢乐情景又跃上脑海。看书,唤起了我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时的记忆,同时立马告诉自己:别忘了要做传灯人的承诺,继续学习,继续精进DISC技能。
重获一些忽略的细节
学会DISC理论,目的不是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找理由,而是让我们更加去懂得别人,认同彼此之间的差异。
书中有一段提到:“我们对待差异的态度有三个阶段:忍受、接受、享受。你了解一个人的程度越高,你就越能够体会到由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这个过程的乐趣。”
另一方面,两日的双证班的学习,强度很大,大家大多处在很high的状态中,所以我在DISC解析报告解读这一模块掌握地不好。
通过这次温书,我重新认识了内在分析表、外在分析表、总结分析表、转换模式的意义,同时也理解了几个重要的临界值的区分。
获得全新的内容
海峰老师曾说过,每次DISC双证班的内容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会随着时间推移做相应的改进。在书中,我就看到了两个DISC的团队对应举例:三国刘备团队和西游记四师徒团队,感觉非常有趣,而这个内容,在课堂上是没有讲述到的。
尤其,三国的刘备团队的举例太形象,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书中提到关二公是典型I特质性格,说道:“要在今天,他也会去读个EMBA,因为这件事情很重要,实在不行的话,他也会去“西太平洋”拿个博士学位回来,因为他很注重面子,他很在意这个事情。”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我也是个I特质很高的人,或许我去攻读MBA学位,也是有这层涵义,为了面子?
003
古人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任何学问都是如此,常用常新,久了便会遗忘。温故而知新,便是这个理。
同时,你学了一个课程,过后不用不复习,你便感觉不到它的用处。于是,便会怀疑它是否有用。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也必须在有所探究,扎根技能的基础上,你才有可能去爱上他。
我终于明白了海峰老师为什么要教会我们测评的用法,同时又给我们充进点数的苦心。他就是要我们离开课堂后,真正用起来;只有用起来,才能感知到它的好处。
看完书,我便呼唤来项先生,将测评问卷交给他填写。当我将问卷答案输入软件,将结果展现、分析给他听的时候,他惊叹道:“厉害啦!好准!”
看着他那因被理解而显得满足的神情,我知道,DISC学习之路仍须进行,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