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天(2023-1-13)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若复失之毫厘,便有千里之谬矣。
王阳明感慨道:
“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只是着实能透彻者甚亦不易得也。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习,间有知得自己性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是以虽在豪杰之士,而任重道远(《论语·泰伯篇》),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
他又鼓励邹谦之说:“谦之之学,既以得其大原,近想涉历弥久,则功夫当益精明矣。”
同年,他在写给邹谦之的另一封书信[《寄邹谦之(五)》,《王文成公全书》卷六]中,再次批判了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中庸》)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若致良知之功明,则此语亦自无害,不然即犹未免于毫厘千里也。”
意思是,朱子提倡“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求天理于心外,湛甘泉为纠正朱子学者的弊端,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如果明白致良知的宗旨,那么湛甘泉的学说也不会产生什么危害,否则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个人感言:
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的观点,主要还是为了纠正朱子学的弊端,但是如果不明白致良知的宗旨,那么单纯理解随处体认天理,就会产生很大误会,就会掉进陷井里面。因为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这个天理与朱子学的天理有差别吗?当然有差别,朱子学的天理就是格物穷理,不断地穷尽事物之理,追寻的心外之理。而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实际是在做功夫,求理于心,明白了致良知,也就理解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用意与意义,否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求理于心外,“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因此随处体认天理,从致良知的高度来理解没有错,但是从做功夫的角度看,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还是相隔一尘!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44: 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