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准备的最后一步是组织好讲书稿。
那么,讲书稿应该怎么来组织和创作呢?
讲书稿的组织,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以书为据,尊重原文。讲书的目的就是把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讲给听众们听。讲书跑题了,自然就失了原文之意。
二是要再创作,不是单纯的摘要。讲书的目的就是对书中的精华进行提炼,再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进行再创作,讲给大家听。如果只是单纯的摘要,那看不懂的自然还是听不懂。
因此,在组织讲书稿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尊重原文、重新创作的原则,让不好懂、难懂的知识在大众中普及。否则,就失去了作者的意图和讲书的出发点。
在创作讲书稿过程中,使用原文和重新创作以什么为标准呢?樊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尝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原文写得非常好,或者不容许出错,那么就引用原文。原文引用也不能过多,最好不要超过10%,否则大家还不如直接去阅读原著好了。一般来说,书的结尾最为精彩,讲书稿适宜把结尾的总结性语句拿来做收官。
如果有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那么就进行再创作。讲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不好懂、难懂的知识换成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听众,让听众们吸收学习。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那就用你的方式来重新创作。当然,这个创作也要尊重原文的意思,不能加入个人化的判断。讲书是讲述书中的观点,而非去证明书中的观点正确与否。
我们看电影的预告片,发现预告片的画面都是整部电影的冲突、高潮,以此来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去买票。讲书稿也一样,开篇就要把精彩之处亮出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这本书有意思,值得听。这就是构建坡道。
我们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或者最有价值的内容,来作为坡道。不要高估听众的耐心,要把把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讲,引起听众的重视。越重视,就越听得进去;越听得进去,就越重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构建好坡道后,就进入了正文。正文就是论证结论的过程,我们要根据书的整体结构,选取重要章节,用数据、案例、故事等对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证。
论证一完,就是结尾。结尾不仅是结论,也是一本书、一篇讲书稿的总结。结尾可以轻松、浪漫一点,让听众放松一下心情,回归现实。
最后,讲书稿可以做成思维导图,最好不要写成讲稿。我们都是不喜欢照本宣科地念或背稿子的,听众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把思维导图绘制出来,讲的时候跟着思维导图走。对引用的原文,既可以绘制在思维导图上,也可以备注页数,讲的时候翻书去念,这样观众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