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客
今晨下雨,和孩子们在室内读了杜甫的《梦李白二首》。二人相识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甫才是初出茅庐的小角色。李白杜甫一生一共相聚了三次。第一次在李白44岁这年夏天,二人相识于洛阳,然后便一起游历,从洛阳游历到了开封,在开封遇到了高适,然后三个大诗人一起从开封游历到了商丘,又从商丘一直游历到了山东单县。在开封时李白写出了著名的《侠客行》,整个旅程从夏天一直游历到了晚秋。
第二次是第二年春,二人相会于山东兖州,然后一同前往济南,在济南再次会同了高适,三人再次一起游历,一齐去拜见了大书法家李邕,然后李邕也加入了進来,四人一起游历了山东中部的临淄地区,然后返回济南,再次分开,这时已快到秋天。
这年秋天还没结束,二人又在山东任城相会。漫游任城后,又去了曲阜、兖州、东蒙等地,于秋末在兖州分别,从此各奔东西,再未相见。
我竟读到一些胡言乱语,说杜甫给李白写了近二十首诗,李白只回了两三首,而且杜甫的诗可谓字字倾注了满腔心血,李白的却貌似在应付。说的头头是道,让我都觉得李白人品有问题了。于是好好研究了一下。结果是: 此等谬论,纯属瞎扯。
那么,两人的友情到底有多深呢?最靠谱的还是从两人的诗来看。杜甫说同游时亲密程度,竟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跟刘关张似的了;又比如这篇,一写就是两首,而且情深义重到“三夜频梦君”。要知道这时距离二人最后一次分别,已经十三年了。分别时李白正当壮年,45岁,现在的李白已经58岁了。他总共就活了62岁。而且是在这么大年纪上被流放夜郎。夜郎是什么地方?云贵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地区。极其落后,与世隔绝,所以有成语夜郎自大。江南是南宋之后才渐渐开发,云贵高原就更落后,到明朝王阳明的时代,云贵高原仍是最穷困之地。王阳明自己就曾被贬到龙场,龙场就是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王阳明被贬到龙场的时候,那里附近根本就没人,很远的地方才有少数民族居住。基本被贬到这些地方的人就只能毫无希望的了此残生默默等死了。到现在那里还是一大堆国家级贫困县。
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杜甫提笔就是“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特别是最后一句,意思是说: 你知道我时常想念你,十分担忧你,所以就频繁的给我托梦了。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呢?即使“专家”们公认的只有两首,也已足见二人是知交了。其实晚年到处流落的李白,肯定散落不少诗稿,谁知道里面有没有写给杜甫的诗?就我读到的也有三首了,而且三首自成一体,很完整、很充分的呈现了李杜之间的珍贵情谊。
第一首,李杜最后一次同游,一见面李白就作诗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不长脑子的人才会觉得,这是李白在嘲笑杜甫,明眼人却很容易理解,只有两个豪放相投、无话不谈的人,才会这样轻松的开玩笑。
第二首是两个人最后一次分别的时候,李白再次作诗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简单说就是: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分别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起看遍了美景,访遍了夕阳,歌遍了云和月,真是大快人心啊!……可是转眼即将远别,不知何日再能重逢,再能这样尽情的一道漫游……那么,干了这杯酒吧!
第三首是分别一年后,李白独自重游旧地,触景生情,作了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大意是: 我独自到这里来能做什么,只能百无聊奈的睡大觉啊!醒来看到古木参天,夕阳西下,听到秋日虫鸣,便想起了去年与你同游时的欢乐。于是更觉物是人非,冷清寂寥了。喝酒?唱歌?都没感觉啊!对你的思念之情犹如滔滔汶水啊,就让我把思念化作这浩浩荡荡的汶水,寄给你吧!——情感真切,层层强化,直达极致!
这样感情真切、结构严谨的作品,怎么会是敷衍之作?
于是不难明白: 之所以会有那层出不穷的胡言乱语者,不过因为这些人自己心性低劣,不配拥有,也不能理解这样高贵、大美的友谊罢了!
是啊,这高贵、大美的友谊,岂是说有就能有的?特别是现代人,越发低俗,有的甚至满脑子都是这类瞎质疑、好恶搞的混账思想,谁又会对你推心置腹?
别说朋友了,甚至很多亲人之间,都没有一点儿信任感可言,一张嘴就是各种名利是非的争较与算计。这样的状态,怎能理解李杜的友谊呢?纵使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不再地位显赫风光无限,纵使李白成了特大号政治犯,差点儿被腰斩,最后改判流放夜郎,纵使他们以13年未见, 未来重聚也是茫茫无期;尽管那时杜甫33岁了还默默无闻一无所有,尽管他活着的时候穷困了一辈子,连诗歌的影响力也很小……然而他们的友谊之花,却始终清芳四溢,沁人心脾。
而我们呢,可还有这样一腔赤诚的情义?可还有这样十年未见,仍会念兹在兹、翩然入梦的故人?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