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读者们的关心,隔三岔五会收到这样的慰问:
“你的抑郁症,完全康复了吗?”
每次我都想直言不讳地回答:“完全康复?当然没有!天方夜谭!”
但我又想,这其中的很多人是抱着康复的最后一丝希望来询问我的状况的,我要真这么回答,无异于对着他们扁鹊三连:“治不了!等死吧!告辞了!”
考虑到这一点,我都会润色说辞,委婉地表示:“好多了!还在吃药!慢慢康复!”
抑郁症,立马能药到病除?
无论是什么病,病者和病者家属除了忧虑疾病本身,还会对疾病的后遗症忧心忡忡,大家都希望可以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很多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和抑郁患者的亲属也一样,在接受自己或者亲人生病的事实以后,都很容易陷入一个急切的康复误区:
只要好好治疗,抑郁症立马就能药到病除,不久便可以完全康复!
这种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于抑郁症的整个疗愈过程来说,这种认知就不免显得急功近利了些。
因为比起那些来势汹涌的急性病,抑郁症更接近于积劳成疾的慢性病。
通过我对自己和身边病友的观察,抑郁症的爆发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更像是积重难返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压力,长期不良情绪积压,不快经历或重大打击长年累月的折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各种因素慢慢糅杂蓄力成一个伺机而动的可怕黑洞,然后通过一个时机的触发,(这个时机有可能是生活的突发事件、重大打击、飞来横祸、伤痛重演、疾病突发等等)
这个黑洞瞬间爆炸,爆发出阴郁的巨大能量,引发情绪崩盘,最终酿成抑郁症。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抑郁患者。抑郁症爆发的时候,每个压力因素都不承认自己是症结所在。
所以,当你问抑郁患者:“你为什么抑郁啊?”
一般情况下,你会得到的答案,绝大多数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落榜、失恋、工作压力等等。说不定你还会嘲讽一句:“我还以为怎么了,不就这么屁大点儿事儿?”
而实际上,在你看不到的背后,他们一路走来,其实已经背负了太多太多东西,不堪重负地前进了太久太久。
正因为抑郁症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面对抑郁症的治愈,我们也要抱着治疗慢性病的心态: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保持足够的耐性,做好与抑郁症长期抗争的准备。
和所有慢性病一样,抑郁症的疗愈周期也很长。出院以前,我就已经被打了一剂预防针:至少要吃一年半的药。
起先也难以接受。但后来转念一想,(其实是被现实压垮)毕竟大脑这么精细,容不得一点差错,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慢慢调控脑内的激素水平,也算情有可原。
所以我常说:“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因为服药的时间不是短短一两个月,而是以“年”为记数。这么长的“抗病战线”,期间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这时,遵从医生建议、坚持科学服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不是根除,而是说服
自出院到现在,听了太多“擅自停药导致复发”的反例,我已坚持服药约莫10个月了,因此,读者一旦问我:“你完全康复了吗?”
我没法给予肯定答案。因为在我看来,判断是否完全康复的首要因素,就是是否完全脱离药物,所以我只能说:“正在慢慢康复。”
再退一万步,哪怕已经完全摆脱药物的抑郁患者,也无法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已经“完全康复”。因为抑郁症容易反复。它是一种贱兮兮的病,无论用什么治疗手段,你好像永远都无法一劳永逸。
抑郁症的爆发开启了一个触发机关。你的人生中,一旦爆发了一次抑郁症,你就面临着随时复发的风险。所以,“完全康复”这四个字,甚至可以解读为一个“伪命题”。
但我觉得没必要因此绝望,把它比作近视,不出意外,近视也会伴随一生,就算激光治疗,也有反弹风险。仔细想想,人生很多事,莫不如是。所以,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抑郁症的复发属性自寻短见。
无论是治疗期间不定时的发作,或是治愈以后面临的复发可能,患者和亲属都尽可能要学会接纳。
接纳抑郁,接纳反复,接纳波动,接纳自己,这对抑郁症的疗愈来说,是弥足重要的。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正在不屈抗争的抑郁患者,比起问他们“你完全康复了吗?”不如问他们“你今天感觉好些吗?”
毕竟,对于抑郁这头猛兽,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根除,而是驯服。
【后记】所有观点和看法来源于自身经验,仅供参考,若有错误,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