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至20170727
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
我想用封面上的一句评论来介绍这本书:“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分析师河合隼雄以平实的笔触、精准的分析,通过儿童故事,让我们找到了进入孩子奥秘心灵世界的通道;也深刻感受到一个愿意倾听儿童心灵之声的谦卑灵魂。”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很特别,往常读的分析心理一类的书(虽然不多),大多是列举一些案例来做分析。这本书不一样,除了心理咨询的案例,竟然还有儿童文学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而且,语言是那么富有诗意。
(不是那种优美的语言,只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写书的人好像站在孩子与大人联结的角度,写了自己的思考,不然怎么让人感觉那么纯净,那么天然,令人回味自思呢?)
《前言》
摘抄:
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有点太凄凉了。
事实上,在我们大人的内心,也各有一个宇宙,只不过大人的心灵往往会被眼前的现实所吸引,例如薪水有多少,怎样提升自己的地位等等,而忘却了自身内心的宇宙。甚至在发觉其存在时,感到出乎意料的恐怖和不安。
第一章《孩子与家人》
作者引入了儿童文学作品《雷蒙娜和妈妈》的故事情节:雷蒙娜是一个七岁半的小姑娘,家里举办派对,她被要求跟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耍。雷蒙娜本来没调皮,妈妈也是无心地说了一句要乖哦,却让雷蒙娜烦躁。后来又听到妈妈夸雷蒙娜,听到大人说那个小小孩就像小时候的雷蒙娜,雷蒙娜一直记在心中。此后问妈妈她小时候是不是像那个小孩,妈妈的回答比较模糊。而雷蒙娜无法给玩具缝裤子,姐姐建议她缝别的,雷蒙娜觉得大人是在轻视她,很生气,后来还把牙膏全都挤出来,觉得别人做不到而自己却能做到这件大事,等等,不一一细说。
作者一边简述情节,一边分析。下边的摘抄可窥一斑。
摘抄:
住在同一屋檐下,血脉相连,有时却也会有互相憎恶和仇恨的情形。或者也有互相深爱同时却无法抑制地产生憎恶感的情形。也许,人这种生物,为了完成心灵的真正成熟,必须体验一下受到否定评价、憎恶、愤怒、悲哀等感情,就是在体验这种情形的过程中,作为无法割断的人际关系,家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过,大人们也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孩子一直在进行这种体验,如果大人的共鸣过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也许会被斩断。
父母对于自己对孩子的爱,似乎有些太过自信。哪怕再怎么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孩子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感到可怕,在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中,其实蕴含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时候,忙碌的父母嫌麻烦而随口回答一句,就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
孩子再小,也想在家庭里拼命主张自己也能顶一个人。
第二章《孩子与秘密》
回想自己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秘密”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回忆起这样的一段往事吧。秘密的集团、秘密的宝藏等等,哪怕它是多么无聊,你却会发现它依然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它既是孩子的宇宙中闪耀的恒星,也拥有黑洞的性质。
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
自我同一性本来是只有自己拥有的,却必须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
在打算公开和分享秘密的时候,如果对于这个过程中所伴随的痛苦和悲伤的感情,没有做好分享的思想准备,是没有办法做好的。
对于治疗师而言,首先需要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作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所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姿态。
第三章《孩子与动物》
多数情况下,孩子处于无法抗辩的立场。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不应该再轻易地下结论。
自立,说起来是寂寞和悲哀的。
(我个人的经历,确实告诉我成长是一系列的远离。势必要走过不同的阶段,结识不同的人和场景,然后与之告别。即便是亲密的家人,或是经历了很多之后仍能联系的朋友,也仍然是彼此独立的。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经历。亲密关系可以成为坚实后盾,但不可能代替你去面对。终于才累积起来一点一点的自立。)
人们甚至会在“帮助”某个孩子“变好起来”的善意之下,把孩子逼上绝路。
(出现不上学和家庭内暴力等问题)是受伤的心灵为了恢复而寻求帮助的信号。
(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猫或狗,突然之间却会对它又踢又打)孩子为爱与恨这两种相反的感情而苦恼,处于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好的状态。
大人们认为,本因为有着阿小这只狗的幻想所以才变得古怪,那么只要他抛弃这种想法就可以了。这种看法完全错了。这就像是对着蛹下命令,既然是因为把自己关起来所以不能动弹,那么就赶紧脱去这层蛹,像从前一样(也就是说像毛虫那样)四处爬行。这样的话,蛹只会死去。或者哪怕作为毛虫而四处活动,也会失去变成蝴蝶的机会。
(不觉得这个说法充满了诗性吗?)
人毕竟和蝴蝶不一样,并不是只要完成从毛虫变成蛹,然后化为蝴蝶这样的直线变化就万事大吉了。蛹的时期,有的人很长,也有的人很短。还有人从来没有过蛹的体验。……相当多的孩子是在十岁上下的时候通过隧道的,即使平安度过这个时期,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中会有隧道的体验。
第四章《孩子与时空》
在现实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取决于“何时、何地”。
(时间、空间是永恒的经典话题。以前《跨媒介文学》一本书,具体表述我不太记得了,有“零度时刻”的说法,当时鉴赏了马格利特《定住的时间》画的火车从壁炉里出来,蒸汽静止了的画面,达利画的《永恒的记忆》那三个柔软的扭曲的时钟。画作名字我是重新去百度的,但是画面还一直记得。只是觉得用这些画作来注解这段话,挺有意思的。河合隼雄还引入了我非常喜欢的《毛毛》的故事。之前我读《安房直子》也有乌龟和时间的故事。乌龟这个意象也是充满幽默,本来是慢吞吞的,却拥有长长的寿命,并且它们手上都有别人已经停滞而它们的却还在流动的时间!)
孩子们在自己的内部也都有一个大人。
(之前看武志红的书,说的是大人心中住着父母,似乎也在哪里看过大人心中有两个小孩。而这里,换了一个角度)
教育学家蜂屋庆认为,此侧的世界是“技术性世界”,彼侧的世界是“超越性世界”,并指出,现代教育的盲点之一,就是热衷于传授并让孩子掌握技术,而忘却了超越性世界的存在。
把这世界上的某个存在看作“绝对性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这种想法一定会遇上背叛。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对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存在,这是无可奈何的。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作者说出了很多平时隐约感到却不能表达出来的无可奈何。)
第五章《孩子与老人》
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被这么整齐划一地规定吗?或者说,什么是“正确的”,能够这么简单地决定吗?对此,人的灵魂应该会大声地说“不”吧。
“这位女性知道自己并不美,并懂得接受这一点而生活下去。因此,她接受了自己,拥有了不为人知的深沉和美丽。……她是一位层次丰富的女性。”
(这是引入《乔康达夫人的肖像》一书,讲述达芬奇的徒弟萨莱对公爵并不漂亮的夫人比阿特丽斯的评价。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知道是不是内心都会住着自卑。从前读《相约星期二》,记得是有这样一个说法“与自己言和”。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是想到对自己的包容,对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的接纳。这是可以去努力的目标。)
捣蛋鬼的破坏究竟在进行着怎样的重建。
(这个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去理解那些捣蛋鬼的行为的理由。他们反抗,企图建立自己理想的秩序。因此挑战了我们的权威,才往往令我们暴怒。当然,大人的经历毕竟更丰富,肯定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所以有时候恨铁不成钢,或者觉得孩子不听大人言,迟早要吃亏。在认识上的矛盾,还真是不知道如何处理。)
第六章《孩子与死亡》
只有认真地对待死,才能赋予生以深度。
为他人倾尽全力的人,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家人。
死是非常重大的,我们躲不开,也逃避不了。但如果过于投入其中,当然也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忘记自己还活着,这同样非常重要。
第七章《孩子与异性》
“也许我并不是你理想中的父亲,理想中的父亲怎么会是这样呢?但是,我不允许你伤害我。我不敢对自己说的话,你却满不在乎地说了出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想知道,那么我告诉你,我和自己斗争了很久,经过了深思熟虑。有一天,我清楚地领悟到,我的才能及其界限。我的才能究竟有没有让家人挨饿的价值呢?经过深思熟虑,我承认并没没有这样的价值,所以才以认真的态度去赚我的面包。而现在,我只想安静地吃我的面包。”
(《是谁杀了你》这本书中儿子质问父亲,本来一心要当雕塑家,最后却成了电器推销员,父亲对儿子的回答。太让我震撼了。除了语言上的力度,父亲的态度和选择也让我折服。我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无能为力,不是所有都能如人所愿。有时候,妥协或放弃或转变不是输了,而是绝处逢生的转折,是迎接了另一种可能。也许不能如理想那么光鲜,但是实实在在。不能说毫无缺憾,但有值得这样去妥协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