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十哲之一,七十七位“受业身通”的“异能之士”之一),被孔子称许为“瑚琏之器”。他有经世之干才,“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他“利口巧辞”,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不受命而货殖”,经商贸易于曹国、鲁国之间,“家累千金”,在孔门众弟子中“最为饶益”。
韩兆琦先生认为,《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孔子及先秦儒家学派的尊崇与景仰,但有关子贡游说五国的大篇幅描述却使人无法相信,“两千年来对之相信的几乎没有,因为它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合乎当时的时代风气”。
子贡是司马迁情有独钟的孔门弟子。孔子最钟爱的孔门弟子无疑是颜回,但颜回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只是点到而已。司马迁对子贡的品格和才干极度欣赏,如:《孔子世家》中的“唯子赣(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货殖列传》中的“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亭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和“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仲尼弟子列传》中的“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韩兆琦先生在《仲尼弟子列传》的“简评”中指出,司马迁的这些笔墨蕴含着极其深沉的人生感慨。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僻,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端沐(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货殖列传》
子赣(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亭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
参考文献:《史记》/(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岳麓书社2012年10月版。
权益声明:文章及图片权益均归属于“三六书屋”,转载请注明,若不慎侵权请删除或告知。言不尽意,谨致谢忱!
特别说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