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杜甫,不知道大伙记得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还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或者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好像都有,哪里都有杜甫的影子,哪里都有他记录的时代。用今天的话说,“杜甫好忙”。大概因为如此,他才堪称“诗圣”。
“为你读诗”这一平台,出于以诗连接人,艺术和生活的宗旨,在推出《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和《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之后,这回推出了《谁当凌绝顶,杜甫与我》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所以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对于杜甫,也是有一独一份的爱的。
而当你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杜甫之后,你会发现,他的成就并不仅仅是诗歌。近年来,更是有很多学者,包括一些外国的学者,都在研究他的作品。可以说,杜甫的一生,高开低走,这样的人生阅历又恰恰给中国的文坛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中国的文学诗作,更是在他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或许我们读杜甫,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深度。然而透过杜甫的诗,我们得以窥见当年唐朝的黎民百姓生活中的很多信息。
或许有人觉得,杜甫太操心了,心中有国家,有家人,还有天下的老百姓。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透过一个才子的笔尖,全面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纸上读来终觉浅”,今天的我们,或许只能透过这一首首诗句,一篇篇文章,一页页的书籍来了解这位诗人,所幸,我们还有书可读。所幸,我们还能看到他的作品。所幸,我们的文明依旧在传承。
01 读杜甫,读人生困顿时
纵观杜甫的一生,相比较唐朝的其他诗人,他是比较悲苦的。人生的前半段他生在了唐朝的最好时代,见过最好的大唐,后来的安史之乱,让他,甚至整个国家的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后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在杜甫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黑夜”的故事,仿佛在那万般黑夜之中,总有很多的故事发生。
我们现在的人,大晚上不睡觉,总是拿来刷游戏或者短视频,或者听悲伤的歌,叫做“emo”了,然而在杜甫诗中的黑夜里,是用来怀念亲人的,比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因为战乱,家中几个兄弟都被冲散,断了音讯,白天顾着躲避战争,大概只有在晚间睡不着的时间里想起,不知今夕何夕,家人在何方。
又比如,某一个深秋的夜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于自家的茅屋屋顶被秋风吹走了,故而想起天底下那些日子过得比他还不好的人来,他们又该如何是好呢?从中看到,在这样的夜晚中,杜甫担忧的是天下的寒士们日子怎么过。
又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回的夜晚不是思念,不是担忧了,而是对当时一场好雨的赞美,而其中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环境之下的杜甫,面对人生的诸多困顿之时,他依旧心怀希望,对于美好事物还是会细心留意,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心境不好了,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好了。
人生困顿之时,我们多少会遇见,毕竟顺风顺水的人生还是比较少。你想想,就连一代诗人都无法避免。所以,我们需要向杜甫学习,学习他的心境,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02 读杜甫,读人生自愈力
试想一下,如果杜甫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他没能修炼出一定的能力,那么估计他早就崩溃了。
在现代,我们大多数人会遇到的便是职场的不如意。刚毕业的时候,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估计大家心里也是没底,内心更是难受。对于出来工作时间长一些的人来说,可能就好一些了,毕竟我们都是在慢慢当中学会适应的。
有的人适应了,但也有人始终适应不了,因此在职场之路上总是磕磕碰碰。当我们翻开杜甫的职场之路时,其实发现他也很难。
从小生在开元盛世的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心中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代贤臣吧。所以他来到长安,开始考取功名。奈何遇见了李林甫,最终一身才学的他错失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此后,他游走在长安,做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去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场合,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安慰着自己说是隐忍,可是奋斗一些年月之后,发现什么都改变不了。而自己的小儿子甚至因为饥饿而夭折了。
面对这样的职场,还有对家人的愧疚,杜甫写下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是出自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叙述,可见,回首过往,杜甫的心中就一个字“苦”啊!
此等际遇之下,我们在杜甫的诗中,读到了他对人生的种种思考,种种情绪,却依旧在悲伤之余,读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期许。而这些力量并非来自他的职场,而是来自他的信仰。在他一辈子的理想中,最想的莫过于成为一位贤臣,辅佐皇帝,这是儒家思想教给他的。
哪怕当时的社会里没有那位赏识他的上司,他的职场走得也不顺,但是他依旧怀抱着这样的理想。
就如他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3 读杜甫,读人性悲悯心
除此之外,我们还从杜甫的诗句中看到他对天下黎民百姓的牵挂。在很多诗人的诗句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共鸣的追求,杜甫也追求功名,但是他同时也体恤民间的疾苦。
不管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石壕吏》,其实更多要表达的是,社会的动荡中,最受苦的是那些百姓。
关于安史之乱,史书上轻轻一笔,打了八年的战争,连皇帝都跑了。后来人知道这场战争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可是又有谁知道,那八年的时间里,老百姓又是如何的呢?
杜甫关注到了,他看到了“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更有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男丁都被派往前线,只剩孤儿寡母了。
定居四川草堂后,后来把草堂给了一个亲戚。亲戚就在院子中立桩,并且不许邻居那位大娘去打枣。杜甫知道那位大娘生活不容易,故而写诗劝告家中那位亲戚,让他要善待这位大娘。
我们总说杜甫伟大,因为他的诗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反过来想,如果他的心中不是系着这千千万万的人,又哪里看得见他们的艰难困苦呢?
与此同时,他一直也在坚守着他的底线,他出仕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所以他可以鞠躬尽瘁。但是,当他看到他曾经满怀期待想要去成为其中一员的官员并未心系百姓时,他也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他就是这么一边失望,又一边继续深情地爱着他的这个国家。
今天,我们读杜甫,终究是浅了,或许当时诗人有更多的情感,我们至今无法把它们解读出来。但是,从目前了解到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代诗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如果可以,我们多么希望,那时的杜甫可以不用“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果可以,我们多么希望,杜甫最后的人生可以求仁得仁,真正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