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是张文质老师2017年1月出版的一本家庭教育专著,是张老师继《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之后的又一本家庭教育专著,这本书以“奶”、“蜜”、“盐”这三样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为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揭示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元素,厘清了儿童成长的关键。书中专业的教育理念,敏锐的教育视角,殷切的教育关怀,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它成为了一本既有洞见力又有可读性的、值得反复研读的家庭教育力作。
这本书我已读过四五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时随着书中的内容,回望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的育儿经历,一边庆幸自己童年的美好,一边又为自己过去的无知而愧疚。我常常想,如果二十多年前,我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就不会对自己的孩子犯下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也许我的孩子今天就能成长得更好,更幸福。
随着读的次数的增多,我的感触越来越深,对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越来越认同,我以为,书中有三个关键词精辟地概括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这三个关键词就是:“ 陪伴”、“爱”与“责任”。
第一个关键词:高质量的陪伴
张文质老师常说,没有陪伴就没有爱,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读过这本书后,回顾自己的成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张老师在书中谈到,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满足的是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和被爱的感觉这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那么,怎么样的陪伴才能算是高质量的呢?
1、高质量的陪伴,是身心在场的
(1)身心均不在场的父母易造成被忽视的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日常的陪伴和关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是现在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常常早出晚归,孩子基本上见不到爸爸妈妈的面;有的直接把孩子丢给老人或者托管机构;还有的甚至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出来工作,由留守的老人照看同样留守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不重要,至少不如父母的工作重要,由此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有一种空虚感;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什么事情都自己独自解决;经常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常常怀有一种负罪感和自责感,认为自己给父母带来了负担;不会好好说话,一开口就是难听的话,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2)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虚假”父母,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还有一类父母,每天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待在孩子身边时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孩子说什么听不到,孩子做什么看不到,只是自顾自地玩手机、刷朋友圈、煲电话粥,对孩子的需求置若罔闻,或者敷衍应付,这类父母,可以说就是一种“虚假”的父母,即使人在孩子身边,孩子也同样无法从他们那里得到情感的回应。
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老师的班上有这么一个女孩,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只有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有时候甚至为了赚点加班费,春节也不会回来,孩子逐渐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成绩也慢慢下降了,老师发现这样的情况后,多次找孩子谈心,反复跟孩子的妈妈进行沟通。多次沟通之后,妈妈终于回来了。原以为妈妈回来后孩子的情况会有所改善,至少人会开朗一些,没想到孩子更忧郁了,老师非常奇怪,谁知孩子却说了一句:“妈妈还不如不回来呢!”细问之下,老师才知道,妈妈虽然回来了,但是却没有感受到孩子情感的需求,而是每天捧着自己的手机,刷手机、看视频,即使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同样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关爱和情感回应。一句“妈妈还不如不回来”让人听来心酸,可见这样“虚假”的陪伴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3)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身心在场
有人说,健康的父母有三种表现:跟孩子有情感连接、视孩子为独立个体、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是的,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心全意地陪伴,既要交付自己的时间,还应交付自己的身心。其实,孩子们的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捕捉到父母点滴行为中蕴含的所有情感,你的心不在焉、敷衍塞责都会在孩子们敏锐的目光和纯洁的心灵面前暴露无遗。
交付自己的时间,就是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或者每周只有两个小时。而交付自己的身心,则指的是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工作和事务,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的陪伴中去,做一个孩子的玩伴,做一个孩子游戏的参与者或合作者,对孩子的所有表现不指导、不评判,只在他们遇到非常大的、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时候给予一些适当的引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不要试图去帮助他、控制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是在陪伴着他们,而不是在监督着他们或者守候着他们。
2、高质量的陪伴,应落实到家庭日常生活
(1)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张文质老师说:“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这个还原就是要还原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去,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那就是孩子就应该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就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说话,一起做游戏,一起看电视,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时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完成自己的事务,家庭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张老师一直提倡“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是的,下班以后的时间就应该成为一家人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所谓幸福,就是一家人好好吃饭。我觉得这句话就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好好吃饭,就是一起品尝爸爸妈妈做的美味佳肴;好好吃饭就是一起在饭桌上交流工作、学习中的见闻;好好吃饭就是一起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好好吃饭就是不谈论学习,不谈论工作,不谈论烦恼与不快;好好吃饭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生气……这样,全家人一起吃饭才会成为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才会成为一件增进彼此间感情的事情,才能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美好记忆。
晚饭过后,每个人忙活自己的事务,爸爸看书,妈妈收拾碗筷,孩子完成作业,这样的日常可以让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可能, 成为一种“不言之教”,父母具体的言行举止与处事方式,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于无形中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行事方式或价值观念,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样的生活细节胜过所有的说教。
(2)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安排家庭日活动
如果确实没有办法做到每天下班以后陪伴孩子,那就不妨在节假日安排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设立固定的家庭活动日,让仪式感帮助我们、提醒我们、督促我们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在节日里,可以根据节日习俗设计一些相应的活动,既帮助孩子了解节日习俗,又通过节日传递家人之间的情感,还可以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在家庭活动日,也可以安排一些全家人都喜欢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比如,爬山、打球、看电影、逛游乐场等等,让全家人通过共同设计活动、参与活动,加强了解、增进感情。
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家庭日,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在这一天,家庭所有成员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或事务,心无旁骛地参与到家庭的活动中来,享受与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快乐,让孩子对这样的节假日或家庭日活动感到幸福,并对下一个节假日或家庭日充满期待。
第二个关键词:无条件的爱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 但是,就是这样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很多父母却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得越来越不会做,或者说越来越让这件事情变得不那么纯粹,而是附加了许多条件。当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条件下,要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除了要有巨大的勇气,还需要了解孩子并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1、了解孩子
在这些父母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了解孩子,因为不了解,所以只能用自己以为合适的方式来爱孩子。
(1)孩子的世界跟大人不同
其实,孩子们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的心灵是最纯净的,他们的感觉也是最纯粹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一年级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当时好多爸爸妈妈都非常激动,有的兴奋地跟孩子各种合影、摆拍,有的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稍微理性一点的就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场面非常感人。仪式结束后,我在楼道里遇到了几个孩子,突发奇想问问他们什么感受,孩子们的回答真的是让我大跌眼镜,有的说为什么要戴红领巾啊,热死了,有的说这红领巾也太长了,有的说戴着这个红领巾一点儿也不好看,还有的问我们以后要每天都戴红领巾吗,只有一个说到了“我妈妈说红领巾是血染成的”,就是这样,同一件事情,孩子们跟我们大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感觉就是那么纯粹、真实。如果我们因此要责怪他们,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了。
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东西,孩子能够玩上几个小时,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个世界;一件非常容易的小事,孩子们要反复做无数次,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反复地体验来进行探索;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孩子们总是反反复复地要我们给他们朗读、讲述,因为那是他们的幻想世界。所以,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懂得了才能够去配合他、支持他。
(2)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
张老师在书中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的观点,“个体的发展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奶蜜盐》第104页)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们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霍尔认为,在4岁以前,孩子复演的是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因此孩子存在动物性的一面,需要父母尽可能地满足他的本能需求,保证他健康安全地长大;4——8岁,则复演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农耕时代,这个时代是一种慢节奏的、高度规律的文明,需要遵循生活作息和劳动的规律,这就需要父母采用范本教育的方式,手把手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把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而进入12岁,孩子复演的就是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这时候孩子活泼敏感,对刺激反应强烈,这就需要父母接纳孩子的敏感,从旁协助孩子逐步走向独立。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对此深有体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没有以前那么活泼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其实,不是孩子变了,而是我们自己对孩子了解太少,以至于孩子进入不同的成长期,我们却还停留在过去,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他,用过去的方法教育他,这样怎么可能不产生矛盾和冲突呢?
(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虽然说,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复演人类进化的过程,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沉静,有的活泼;有的多愁善感,有的理性睿智;有的擅长运动,有的爱好文学……但不管如何,每个孩子都有他优秀的地方,也都有他的不足之处,作为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充分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学会挖掘孩子的优势,学会与孩子的不足友好相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同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改变的,也有一些东西不是足够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张老师在书中说:“人类学家认为,人最不能改善的,首先是智力,其次是运动才能,最后才是人的性格。”(《奶蜜盐》第110页)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苛责自己的孩子了。
2、遵循规律
了解了孩子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律,尊重孩子的感觉,静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慢慢地快”的过程。越小的时候,孩子的成长就越慢。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成长的初期,长出乳牙需要几个月,学会走路需要近一年,学会说话需要两三年,可以说,几乎每一项能力的获得都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无数次的学习过程,而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人,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在大人看来非常容易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往往很难想明白,或者很难做到,他们往往需要无数次的体验、练习,甚至需要不断重复地犯错才能获得成长,他们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犯错,才能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才能慢慢了解、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懂得这一点,并且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而对于孩子的不足,或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母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不管孩子是具备一般人没有的天赋还是具有明显的不足,都要把孩子当作正常人来培养,去努力发现、挖掘孩子的天赋,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不足,尽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重点关注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成长的方式,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而不是时时处处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事事打击孩子,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
3、无条件地爱孩子
(1)爱孩子,自己首先就应该做一个愉快的人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也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行为的镜子,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所以,要想孩子快乐幸福,父母首先要做一个愉快的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遇事沉着冷静,不怨天尤人,不长吁短叹,不迁怒他人,这样,孩子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中就能感受到父母愉快的情绪,从而受到感染,学会做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乐观的人,积极地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父母做一个愉快的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最近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小舍得》中有一句话是我听过的“为什么要生孩子”的最好回答,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要生孩子呢?因为感觉这个世界很美好,所以邀请孩子也来看看。”我想,抱持这样的态度,我们不仅能做一个愉快的人,还能发自内心地与我们的孩子共同分享世界的美好。
(2)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难免会出现不如我们期待的情况,调皮捣蛋了,成绩考砸了,丢三落四了,作业被批了,与同学闹矛盾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不谈学习,母慈儿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可是,假如我们设想一下,孩子在一次意外中,身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你会对孩子抱持怎样的态度?可能再也不会苛责他的成绩,不会为他的作业暴跳如雷了。试问一下,假如孩子身体残疾了,他还是你的孩子吗?假如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他还是你的孩子吗?既然如此,那么你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你又何必为了孩子一次两次的成绩不理想或者为孩子偶尔的调皮捣蛋而大发雷霆以致伤害孩子呢?
(3)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生命成长放在第一位
爱孩子,就应该时时刻刻把孩子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知道,孩子的生命永远比对错重要,孩子的生命永远比成绩重要,甚至孩子的生命比他的前途重要,因为活着就是幸福与希望,活着才有最大的可能性。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麻烦,父母都不能伤害和蔑视孩子的生命,都不能做伤害孩子身心的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父母都应该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以支持,给孩子以力量,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父母都是值得信赖的。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丧失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伤心绝望,在犯错误的时候因害怕而误入歧途。
第三个关键词:有原则的责任教育
也许有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啊,可是现实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只要稍一松懈,孩子就会落于人后,就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啊!确实,中国的社会现实容易加剧我们的焦虑,可是,人类生性就是追求自由的,如何才能够帮助孩子在现实与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有原则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通过悦纳自己、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担负起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找到心灵的自由,实现对现实的掌控。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人的责任感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悦纳自己:自爱、自信、自尊,有正确的自我价值感。悦纳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平和地看待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能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中获得自信和自尊,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我价值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能悦纳自己,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力不能及的事情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强求不苛责。
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免不了与他人交往,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合作,还要教会孩子尊重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既能想到自己又把对方的感受放在心上,既对自己负责又为对方着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获得学习与生活中的幸福与成就。
我曾经读到过谢云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一个社会好不好,身处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社会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她蒸蒸日上的时候,有我们的一份贡献;她世风日下的时候,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从关心身边的小事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从中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明眼人,正直勇敢,明辨是非。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家长如果能抓住学习、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通过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探讨,因势利导,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2、需把握的几条原则
张文质老师曾说过,父母教育的原则是孩子今后为人处世的边界,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需要把握一些原则。
(1)权利在手
张老师在《奶蜜盐》中提出:“孩子教育的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如果父母没有权威,所有的教育都是无效的。”因为隔代教育或者老一辈照看孩子都会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心态上,祖父母一辈常常会因为年纪大眼窝浅而一味地迁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导致父母的教育大打折扣;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祖父母一辈缺乏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关注和了解,往往容易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育今天的孩子,有时甚至与父母的教育理念相悖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另外,祖父母一辈的生活方式与孩子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祖父母更多的喜欢安静悠闲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却是天生活泼好动的,长期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容易让孩子过于谨慎、缺乏朝气。因此,无论多忙,一定要坚持自己带孩子,自己教育孩子。
(2)生命第一
近年来,时不常地总会听到一些孩子轻生的消息,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似乎很少去追究背后的真正原因,或者说很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很少向父母求助,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大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在孩子们的心里,我们不值得信赖?是不是我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如成绩或者对错重要?张文质老师说:“父母要把孩子的生命安全置于任何的是非判断之上。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孩子建立起对父母最强的信赖感。”所以,父母一定要树立“生命第一”的意识,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父母一定会站在他的身后保护他,同时也要不断地告诉孩子: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安全更重要,有必要的时候除了生命,其他的身外之物都可以放弃。
(3)以身示范
前面提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种不言之教,可以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有着巨大的榜样示范的作用的,因此,父母要时时处处事事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怎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努力成为怎么样的人,坚持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帮助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4)遵守契约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会给他们制定各种规矩,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却会因为自己不同的情绪而不能很好地遵守,以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亲子双方都应该具备契约精神。当然,在制定契约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商定契约内容,以符合孩子特点又让孩子力所能及为宜。一旦契约制定,就应该温和而又严格地执行,“温和”指的是孩子不能履约时父母的情绪要平和稳定,“严格”指的是这时候父母的态度要坚决,对待撒谎、作弊、伤害他人等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妥协,用严肃的语气、严厉的态度让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契约的习惯。
(5)亲近自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侵占日益严重,很多孩子沦为了它们的奴隶,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空心人”。张文质老师说:“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物质如何丰富,脚下的大地是我们永远的生命载体。”要防止孩子成为“空心人”,就要让孩子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今天的城市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双脚已经渐渐脱离了土地,父母不妨为他们创造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带领他们踏青赏花、观星赏月,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带领他们去栽花种树、钓鱼捉虾,感悟生命的奇妙;带领他们去披荆斩棘、登山逐浪,体验坚毅的力量。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的品格,培养他们感恩的自觉、博大的胸怀,帮助他们体悟生命,丰盈心灵,锤炼品格。
相信把握了这样几条原则,咱们培养的孩子就能成为一个个内心柔软而坚定、丰富而自由、勇敢而自信的人。
扈永进老师说:“童年时给够了,孩子一生都不缺爱。”“奶”、“蜜”、“盐”所代表的高质量的陪伴、无条件的爱与有原则的责任教育也是如此:童年时给够了,一生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