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懂事”、“听话”是一组中国式教育色彩特别浓厚的形容词,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最经常强调和培育的品质,我们可以很容易听到父母们聊天时谈及“某某家的孩子真乖真听话”,但却鲜有耳闻有哪些父母会夸孩子“特别有个性,很有想法”,因为有个性有想法的孩子代表他有个人见解,不一定会听父母的话,他不够“乖”。
但是“乖”真的是一个如此值得提倡的品质吗?乖孩子们真的会为被肯定的他们的“乖”感到开心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乖孩子”。“乖”的定义就是要顺从,要听话,是不能提出自己的个性要求的。一个孩子特别乖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恰好都完全吻合,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儿恰好就是孩子特别愿意做的事儿;二是孩子为了让父母满意或害怕因提出要求被惩罚而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切以顺应父母为导向去做。从比例上看,第二种情况的乖孩子居多。
我小时候就是亲友口中的乖孩子,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因为被表扬很乖而感到自豪或是开心,甚至,当我看到一些不如我乖的小朋友因为不听话闹脾气而比我得到更多的玩具、玩耍的机会,我体验到的是一种隐隐的愤怒和委屈,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呢,其实从来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乖孩子,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一定会有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会有各种各样好的坏的需求,并且不断地向父母提出。而一个乖孩子是如何形成的呢?记得小时候我除了正餐加水果以外几乎没怎么吃过零食尤其是街边小摊买的各种小吃,并不是因为我真的不爱吃,而是我妈妈不让,她觉得这种零食要么不卫生要么不健康,总归吃了都没好处,既不会主动买,当我提出要求时也不会应允,久而久之,我也就养成了不怎么吃零食也绝对不会在逛街的过程中提出买零食要求的习惯,也就是成为了一个所谓的“乖孩子”。
那时候有件事给我极深刻的印象,至今回顾起仍觉历历在目:小学一年级时校门口每到放学就会有很多卖零食小点心的小摊密集地在人行道上一字摆开。放学后的孩子们都会一窝蜂地涌到各个摊位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但我是从来不买的,不敢买,知道妈妈不同意。但一个才七岁的小孩儿,每天看见自己的同学放学路上都舔着冰棍咬着辣条,我心里也总是羡慕着忍耐着。终于有一次没有忍住偷偷用妈妈给我买文具的零花钱在小摊上买了果冻,小心脏砰砰地跳着,囫囵地把一整颗果冻吞进嘴里也不敢花太多时间咀嚼就赶紧咽了下去,体味着这又刺激又美味的瞬间。有了这么一次胆儿就大了,后来也就每周两三回地偷偷买着零食,直到有一天,我从冷柜里拿出两颗果冻,转身的瞬间看见我妈骑在自行车上就在我背后身后两米处看着我,我当时吓得一个激灵完全本能地就把手里两个果冻丢到马路上,妄想通过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做,结果此举更加激怒了我妈,她当场变了脸厉声要求我把丢掉的果冻捡回来,还说了“你还想装,敢做不敢当了吗”之类的话,那时候自己对在公众场合被公开责骂已经有很强烈的耻辱感和羞愧感,回到家后依旧免不了一顿动口又动手的教育,我妈当时生气得直接拿起剪刀直指我的耳朵厉声问我这么不听话是不是耳朵白长了,要是耳朵没有用那就剪掉好了,我当时被吓得哭着喊着承认“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濒临崩溃的内心深刻体验到了极强的恐惧和后悔。并且从此以后,一直到我上大学前,我都几乎没有任何吃零食的习惯,也成为了一个被长辈所期待的“听话的、乖巧的”小孩。但我自己心里才清楚,我的听话并不是因为我没有需求,而是我不敢、没胆量提出自己的要求,压抑自己内心的火焰总好过亲身体验的因为不听话而被父母的怒火所伤。
我们在电影或小说中常见到一种情形——一个原本特别善良特别友好的人,因为某个重大生活变故的打击一夜之间突然性情大变,而且这种老好人的转变总是彻彻底底的,一旦变坏后就比原本就存在的某些反派还要来得坏。这就是一个常年被压抑的人,一旦受到的压抑已经充满内心要溢出时,转变往往来得更加猛烈。正是那种对于可以任性、自在表达的渴望已经长时间蛰伏在心,导致在进入青春期、个人意识觉醒之后,我的叛逆精神强烈喷发。进入初中后,我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发现你变了,越来越不听话了,小时候还那么乖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那时候的我因为阅读兴趣浓厚看了许多批判文学,个人意识也越来越清晰,在内心强烈的思想冲撞下,“乖”成了我越来越不看重的一个个性因素,甚至我想到自己乖巧的过去反而为自己感到可惜和委屈,觉得原来有那么多的动画片和漫画书我的同学都看了,我却因为听话都没看过;有那么多的假期时间,小伙伴们原来都去玩耍了,我却因为要听话而都乖乖呆在家里写作业或去补课。“不乖”的孩子们都获得了更多的自在、更多的被满足,而“乖孩子”却因为乖,必须接受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和自我需求的牺牲。所以当乖孩子们一旦察觉到这种不平衡感,他们就会以更加强烈的姿态进行抗争。
上大学期间给我上《女性心理学》的老师在第一节课时曾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需要你们表现得很乖,我希望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爱恨情仇”,当时听到这句话感觉一下子心里有道光照进来。老师说“我不需要你们端坐课堂认真听讲,我希望的是你们都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你们中的很多人在悟性、学习能力方面都比我强,我希望当你们有任何想法任何见解的时候都能够直接说出,我们来共同探讨,课堂上有各种风云变幻,才会是有趣的课堂。”
我多么希望父母们也都能够理解老师说的这些话。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孩子应该是充满活力和能量的,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需要,并且勇于表达,而父母最应做的是鼓励孩子的表达,并积极引导他们正向的想法和需求,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和孩子们共同探讨需求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而不是从一开始制定一系列的规矩制度实施打压。
打造一个唯父母是从的“乖孩子”绝不是教育上一劳永逸的方式,但培养一个有想法、敢表达、有方法的孩子,却可以让孩子在步入社会后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和更大的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