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那个夏天,炎炎午后,窗外树林,知了蝉鸣,一个小女孩聚精会神的在看一本叫《福尔摩斯》的书,寂静无声。
那是小时候,放暑假,在表姐家,一个小山上,从二楼的窗户看出去,有一片小树林。
表姐说我小时候很喜欢看书,给我一本书,我可以坐在屋里看一下午。
但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在农村,书,是一种很稀有的东西。
那时,每个科目,只有一本课本,课外读物几乎没有,想看书也没得看。
但小孩子的时间是多的,没处打发,正好可以看书。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但凡上面有字的书或报纸,都被我反复翻看过,特别记得有一本讲故事的课外书,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神笔马良》,被我来来回回,不知看了多少遍,到最后几乎能自然的倒背如流。
因为书实在是太少了,也没有其他的故事书,只有那一本。
后来家里的两个大表姐,走出去城市读书,寒暑假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回家,才借机啃了一两本名著。
后来进入初高中,学校也没有可供借阅的图书馆,再加上进入了青春飞扬,友谊万岁的时期,想的大多是怎么和朋友们一起玩儿,读书的心思反而越来越少。
但就是小时候那一点点的微光,给了我特别悠远的影响。
看见更广阔的人和世界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最没钱的时候,连重庆小面都吃不起,那时的重庆小面还没涨价,五块一碗,我的钱包里只有二块五。
生活看似各种不顺利,前方也看不见方向。
那段时间我就特别喜欢看那些特别苦特别惨的小说,就是那种主人公生活多灾多难,历经各种磨难,依旧要活下去。
比如《灿烂千阳》,在阿富汗,战乱中,没有地位的妇女还要在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
看那些名人传记,有的穷困但才华冒泡,有的富有且德才兼备的,催人奋进。
每每一看完这样的人和故事,我就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银行里的存款可能暂时少点,但还可以挣,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
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别人
这两年“原生家庭”特别流行,我也不例外,从小自带很多原生问题。
比如,有一天,我发现我跟父母的相处不好,尤其是跟我妈。
心情不好,不想说话,没有耐心,失去控制,冲她大声说话。
然后,又特别痛苦,感觉自己不应该这样,但又控不住自己。
然后,只要我心情不好,家里的气氛,也会变得不好。
我就开始看心理方面的书,剖析自己,回想我的父母,我的家庭,一点一点的去追溯,从童年到现在。
不只是和父母,生活中也会遇见很多人,发生很多事,有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每个人,每一件事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总有不如意。
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身处的环境之中,与自身人性的弱点抗争或者不自知的沉溺于其中。
读书让我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谅解别人。
体会生活里更多美好的小确幸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和木木先生去成都的桃花故里,想看桃花。
到了才发现,漫山的桃花都谢得差不多了,实在不怎么好看,于是,我们就沿着山找了另一条路往回走,但走着走着,我觉得既然都去了,没有桃花美景拍照,我就来个乡野走秀,再怎么也要凹造出几张照片,因为毕竟要发朋友圈啊。
也就愉快的嗨起来拍了一路。
最后,为了不走寻常路,我们下到一个无人的山谷,想走回城里,木木先生专注的在前方带路,我一边艰难的注意脚下,不让自己摔沟里,一边还和他叨叨聊天。
突然,我站住,忍不住冲他使劲儿喊道:你听......
好——多——鸟——啊!
然后,我整个人安静下来,站在山谷的春风里,闭上眼睛,听见四面八方传来无数鸟儿的叫声,空谷绝响,心里顿时升腾起无比的喜悦,那一刻,感觉生命真是太美好了。
像这样的时刻很多。
比如,生活中,我和木木先生会沉醉在一盘番茄炒鸡蛋里,或者一个馒头,细嚼起来也感觉充满滋味。
也会在早上跑步的时候,去欣赏别人院子里盛开的玫瑰,大的耀眼美丽,小的摇曳生姿。
......
我觉得,这些都得益于文学,我喜欢那些漂亮的文字,描绘出来的美好意境,然后,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去遇见。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每当在书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话,它们总是提醒我,千万不要变成鱼眼睛,要将生活铺设在能开出鲜花的土壤里,而不是一地鸡毛中。
看见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一个临睡前的晚上,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是一本书叫《通往幸福的教育》,两个娃的妈,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她还特别标注了一段:
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试想,当一个孩子能够意识到,他的生命只属于他自己,他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么,考试不及格,没有考上名校,失恋,找不到工作,职场挫折.......这些困难根本不可能撼动他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这可比什么会计证、律师证这些专业证书,也比多少个硕士、博士头衔都更有用!
现在的家长,大多都跟我这个朋友一样,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但是在我生长的童年,柴米不愁,有学可上,已是万幸。
家庭教育这一块,可以说算是空白缺失的,我的父母给不了我这样深刻的引导。
初中以后,我妈就跟我说,现在你懂的比我都多,什么事情你自己决定,自己看着办吧。
所以,我就跌跌撞撞的在上学,毕业,工作,生活中这样一路自己探索过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曾在无数个黑夜或白天,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终于在去年,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停下来,将我从小到现在,走过的无数个细碎的瞬间串连起来,再结合我有限的知识,试图去想明白生命的逻辑和我生活的所在。
然后,遇见了哲学。
无论是西方的“感性、伦理、宗教”,“骆驼、狮子、婴儿”;还是东方的“身、心、灵”,都很好的解释了近十年我经历的每一个迷茫和困惑。
其实,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找到自我。
幸之,纵使父母受自身环境和学识所限,从小不能给我如朋友那本书里的指导,虽然过程波折,耗费的时间也许久了一点,但终究在一本本的书里抵达。
得益于这些年杂七乱八的看书,才渐渐的找到自我,确立起生命的方向,看见一个更加肯定清晰的未来,然后努力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