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永远不死,当它沉淀在我们的生命里,便成为了素养。
本期分享《小窗幽记》。这是一部儒家通俗读物,由明朝陈继儒创作。
总有一些话题要拿来探讨
【原文】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译文】只要和境况没有自己好的人比较一下,自然就会知足了。
【评点】人们总是有难以满足的愿望,也引发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的,人要想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可是,大多数人不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偏偏喜欢拿自己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越比较心理越不平衡。所以,很少有人能知足常乐。古人说:“要足何时足,知足便是足。”看来满足不满足的标准掌握在自己手里。
和境况不如自己的人比,这是自欺欺人吗?
书友雨舟说,与境况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不是指阿Q精神,不是指别人做得差,我也可以做得差。而是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态。生活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要常常提醒自己,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我还把握着,比如健康,比如对生活的信心。对于目标,我们尽力去做,即使最终没有实现,也可以坦然接受这个结果。
书友永佳说,这句话更多是在讲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我们现在已经拥有的一切。当我们心怀感恩的时候,内心是有力量的。而抱着这样的心情,再去体验那些让你喜悦的事情,外在的结果便会自然呈现。
该不该跟境遇比自己好的人比较
书友曾大说,年轻人喜欢和别人比,常常把自己比没了。不是不能和别人比,而是在比较时不能只看表象,不能只看结果,更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成果来给自己定目标。年轻人一心想成功,但目标不要一下子设得太高,不能太冒进,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往往带来惨痛的代价。
书友小艾说,年轻人是需要和别人比较的,应该要有这个冲劲。年轻人往往对目标并不明确,要走一步才能看到下一步,如果阻止了他们的冲劲,他们可能根本走不到那个地方。定一个高的目标没有错,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能走到呢?年轻人就应该放开走。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对于知足有不同的理解,知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曾大说,年轻人在跟别人横向比较时,对自己有诸多不满意。但是跟自己的过去纵向比较时,对自己的过去是肯定的,那也是一种知足。
书友NINA说,为什么总是要和人家比呢,自己感觉好就可以了呀,这样不是才能随遇而安吗?
我想,不跟比自己强的人比就是不求上进了吗?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一点点,不也是一种进步吗?
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否在一起愉快地聊人生
书友小艾说,虽然姜还是老的辣,但是社会在不停改变,人的心理在不断改变,不是每段经历都可以教给后代,让他们去严格遵守。
书友雨舟说,社会进步是靠年轻人推进的,但多是局限于技术方面。人怎么活,如何活好,古人已经沉淀了很多,宗教也是在教我们生存的哲学。
在书友NINA看来,年轻就是要保留应有的轻狂。年轻人就是要冒险,即使他们没有获得功成名就的成功,但经历了对他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生命体验。
长者代表曾大说,年轻人的冒险精神没有错,但不能太激进。自己一路走来,看到了太多失败的惨痛教训。
我说,什么是有价值的生命体验,既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也就各有各的标准。
书友王佳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认为在校园里非常适合推广这样包含大智慧书籍。这是老者智者通过人生阅历积累下来的至理名言,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包含了人生大智慧。她说,年轻人总是这样,当老人唐僧般苦口婆心的时候,我们总想逃跑。可当我们碰壁了,再回过头来,总算认清了来时路上的那个坎。可是如果再让我们重走一次,我们恐怕还是会在那里跌倒。即使很多道理年轻人听不进,老人们还是要说,万一有人能听进去呢,将帮助年轻人少走许多弯路。
正如书友雨舟说的,也许老者告诉年轻人的道理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年轻人有时候是听不明白的,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会明白,也许一辈子也接收不到。
我以为,所谓大道至简,总有一些道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但也不要扼杀了生命的多样性,毕竟总有些成长和体验是无法逾越的。
《小窗幽记》,也许它不是一本畅销书,也许它会被调侃鸡汤有毒,也许它不会告诉我们太多解决问题的直接办法,但它却历经百年依然在你我身边,诉说者一些简单却很重要的道理。
这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们修心养性的书,也正是在日常的修为中,看到了人生百态。在其简短的语言中,透露着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的智慧。
正如到场书友探讨的:是知足常乐还是不思进取?是勇猛精进还是浮躁冒进?是优先满足好奇心还是安全感?
一本好书永远活着,和我们一起成长、衰老,却从不会死去。时间滋养它,修改他。真正不死的不是书籍,而是书籍传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