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闻《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内心欣喜,但悲也从暗中涌来。影片的导演胡波(笔名胡迁)先生却于17年十月,在自己住处的楼梯间吊死了自己,他用一根绳子挂起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样的事,该是令人惋惜和同情的,但网上许多自视的“清醒者”,却在谴责逝者的不坚强,矫情、脆弱、玻璃心,甚至爆出更恶毒的语言。如不是亲眼所见,我实在不知道人性已经恶俗到了这般地步。
网络是个好东西,不但方便了生活,更是一个活脱脱的“脑子检测器”。“无脑人”吐出的言语,于死者已无效用,但于生着的亲人却是一种刺害。那些无脑的喷子,敲敲键盘还行,做起事来怕也是颠三倒四。
胡先生生前曾在微博上写过这么一段话:
这一年,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也跑了。
我的理解,这几句话当然不是表述,而是一种无奈的绝望。这是这个世界给予这个年轻人的全部。
对于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青年来说,自己向来所挚爱,所深信不疑的文学、电影,自己投入了相当的热情与心血,而换来的则是如此紧巴巴的现实。那必然是痛苦的。
那般绝望,我也曾经历过。那种付出全部的热情与希望,却长期得不到回报,那种看不到边际的绝望,带来了痛苦能够将人吞没。
我认为所有搞艺术的,身体里都有一种感性的绝望,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控制,这是极其重要的。
而《大象席地而坐》便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将近四个小时的影片在中国影院根本没有上映的先例。而于寸金寸光阴的影院而言,同样的一部影片,别家只需两个小时,而你却要四小时。对于以利益为目的的影院,这自然是要斟酌的。
而制片方对时长这一问题也是强烈抗议,要求胡迁导演必须删减到两个小时。可胡迁是偏执的,为艺术而生的他想要影片精细地表现他的表达与思想,反复沟通也无果。
王小帅以自己几十年导演的经验衡量了此片。最终,出于票房、上映等各方面的因素,并作为制片方的他收回了影片的剪辑权。而小导演胡迁需要花数百万来买回自己导演的作品。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可悲的,令人惋惜的。可能绝望,可能身心俱疲,胡迁导演最终还是用那根绳子结束了一切。他遗憾地去了,后来得奖的事是否能给死后的他一些荣光?这无人知晓,但与生前的亲人,或许能给些宽慰。
胡迁导演的不幸,很是遗憾,却也不能将罪祸全部驾与一两个人身上。这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在这里,向来都是人为制度服务的。在利益、观众等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大多是观众想要什么,制片方就造什么。喜剧片、商业片,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相当的烂片,票房却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成绩。
可留给文艺片、纪录片这样的值得引发人们思考的好片,却连上映都变得举步艰难,让许多真正想表达,有情怀的导演艰难于生存。
这难道不值得令人歪着脑袋想想的么?
一部好的影片不仅要入某些鉴赏家的眼睛,更要多数观众拍掌叫好。
近年来,中国电影似乎是在畸形发展,在这个“小花当道,鲜肉为王”的时代,中国电影似乎成了资本家圈钱的黄金地带。相当的投资人只要听闻是某某小鲜肉出演,多烂的片都敢投。他们相信那些年轻的小粉丝会为其爱豆买单,能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这自然造就了艺术人的痛苦,却快意了资本家的味蕾。
年轻演员太火了,戏接得多的演不过来了,便爆出了替身、倒模等事件。而更是常常爆出,一部影片“小鲜肉”常常要拿总投资的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其他演员、编剧、摄像、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员付出多少,才“够格”拿那剩下的二十三?
去年,冯小刚导演在某次会场直言: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给他捧场,他就没有生存空间,那制作人就不去制作这些垃圾电影。
去年,我曾在朋友圈大力推荐过《重返狼群》和《二十二》两部纪录片,这两部纪录片在豆瓣上都获得了高分。我决得这样有人文气息,给人思考的艺术电影应当被更多人看到。但相比于许多明星鲜肉出演的商业片、喜剧片而言,票房仍是少得可怜。
而这样两部电影在上映时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差点夭折,即使上映后,排片也是低得可怜。而这些低的可怜的排片,正是影院根据观影人数给艺术片的一个空间,这是一个极小的生存空间。
其实,观众应当理性观影,对于好的,用心创作的去支持,对于糊弄圈钱给予摒弃。而不是盲目的因一两个人的参演,放低自己的品味与追求。只有让用心制作的精品得到相应的票房成绩,让强编硬凑的遭人唾弃,才能让中国电影良性的发展起来。
其实,从17年的电影市场可见,许多小鲜肉出演的电影,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当然,这也是那些烂片,那些“演员”在不断消费观众信任后的结果。
而像《摔跤吧,爸爸》《战狼2》等一些高评分,好口碑电影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贺岁档的《红海行动》以高口碑从低排片到勇夺榜首,这些自然是中国电影回归的一些好信息。
小鲜肉往往是有争议的。投资也是选立场,投资了某个人,会获得一些人支持,更会遭到相当人的唾弃。
其实,在每年那么多上映的电影中,也总有一两部令人明目,有态度,有思想的好电影。这正是中国电影未来之希望。就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那个黄金时代,能百花齐放,各家争鸣。
而不是一部电影一上映,就问你好不好笑,似乎那成了评判一部电影唯一的标准。
今后的电影,希望不要只争票房上一时的亮眼,而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冯小刚导演的《芳华》,王朔、冯小刚导演的《我是你爸爸》,周申、刘露导演的《驴得水》
世上的事总有令人困惑与惋惜的,那些在镜头前搔首弄姿的女主播、网红,年收入能达百万、千万,可那些默默付出,一个获得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的导演一年的收入却只有两万。
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发展从来都不是顺顺利利的,中国电影也一样,经过了这两年畸形发展后,中国电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去路。
正如希望,它从来都是有的。能否让胡迁导演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能否给中国文艺片,纪录片等小类型影片一席之地,电影市场能否百花齐放、各家争鸣、节节攀升,那权利其实一直掌握在中国亿万观众的手里。
群众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掌舵人!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