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共同学习《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朗朗的读书声在班里响起来了。
领着孩子们了解完《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后,我们就开始朗读诗歌。整首诗共八句,语言浅显自然,情感真挚深远。我本以为,如此简单的诗歌,不必赘言。不曾想,我在领着孩子们读完几遍之后,直接询问她们此诗的思想情感时,孩子们陷入了沉默。我们之间的理解力出现了落差。我立刻明白,孩子们刚读这首诗,无法立刻深入地体会到诗歌的深厚情感。于是,我转换思路,从词句入手,条分缕析,引导孩子们欣赏诗歌。
起句,“涉江采芙蓉”,我问:“芙蓉是什么花呢?”孩子们有说莲花,有说荷花,有说不知道,有个孩子说是菡萏。我解释到,荷花就是莲花,菡萏是含苞欲放的荷花。然后我问到,那为什么要采芙蓉呢?孩子们看到了诗的下一句,说,要送人。(采之欲遗谁,遗,wèi,赠送的意思)我问,为什么要送人?送给谁呢?孩子们说因为思念,要送给思念的人(所思在远道)。我问,那思念的人在哪里?在身边吗?“不在。”孩子们齐声说。我说那他(她)在哪里?孩子们都说,在家里。我有点吃惊,问,为什么?孩子们说,所思在远道啊!男子采芙蓉要送给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与思念。自己远离家乡,妻子孤身在家,就是远道之人。我释然,原来孩子们都理解为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要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家的爱人。这和我们一贯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我并没有继续追问。
我继续讲解。我问,那还顾是何意?孩子们说是回头看。我问,那还顾望旧乡的是谁呢?孩子们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这个没有争议。诗的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问,何为同心呢?孩子们显然有点被问住了。有个孩子悄声说,应该是相互思念吧。我说,对,是相互思念,就是说两个人相互惦念,你想着我我也想着你。我问,那你们之前前六句的解读里面有没有体现两个人的相互惦念呢?孩子们有点懵。我就继续问,有体现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吗?孩子们说,没有。我说,没有能叫同心吗?应该叫单相思。孩子们都笑了。我说,之前我们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评价《古诗十九首》时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那如果按你们的解读,不是你们错了,就是大文学评论家错了。️🤔️孩子们不再争论 ,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问道,那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应该体现在哪句里?有的同学仔细思考后说,应该是所思在远道。我说,哦,那看来所思之人并不是男子爱慕的女子,而是女子爱慕的男子了。那涉江采芙蓉的应该是谁呢?有的同学很坚定地回答,是女子。有的很犹疑,小声咕囔着,是女子?我心里明白了,因为在我们现在,都是男孩给女孩送花呀!于是,我请同学们读了一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段:“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可以约略知道。这可以从梁元帝《采莲赋》中得到印证:“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读完之后,我问,那采莲的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孩子们有点恍然,说,是女子。我说对,采莲的应该是女子。因为女子采莲是江南的习俗。到了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齐齐,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湖面边采边唱,这也是情人约会,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在民间,有采莲节。采莲节当天,亦有采莲的女子结伴荡舟于湖,对歌取乐。因为“莲”通“怜”音,是以亦有女子在这天将采来的莲子装进绣好的荷包中,送给喜欢的男子,表达相思之意。
孩子们恍然大悟。我说那我们这回重新解读一下诗歌。我问,这首诗是应该出自谁人之手呢?是游子还是思妇。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游子”。我说对,因为古诗十九首都是选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游子因为思念爱人和家乡,才有所作。这首诗可能正是写于采莲节那日。游子想念家中的爱人,于是以女子口吻来做此诗。他写女子因为思慕游子,涉江流险滩,采摘美丽高洁的芙蓉花想送给游子,可惜所赠之人却不在身边。又联想到游子此时远在他乡,流落异乡,功名未就,一事无成,欲归家而不得,欲归家而无颜,只得频频回望故乡,想着归途遥远,归乡无期,只能将满怀愁情藏于心上。采芙蓉欲寄相思之情的思妇想到此诗远在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也同样在思念着自己,不禁悲从中来,同心却离居,不知合适相聚,团圆之日遥遥无期,然而两情相悦的忠贞情感又让她守节不移,只好怀着美好的愿望和不悔的深情坚持守望到终老。
我说,这一切本都是游子深情的想像,但是他却将自己的一番深情寄予到那远在家乡的爱人身上,想像她也在此时此地深挚的想念着自己,至死不渝。真是婉曲传情,登峰造极。两心相印,忠贞不已。而这一番深挚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可能正是来自于那两人初遇时,恰是采莲节之日,女孩子曾经也去那江对岸多芳草之兰泽之地,采摘最大最美的芙蓉送给他呀!
补充:
(采莲节又名观莲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俗为荷花的生日。古时画家、诗人等文人雅士会聚一处,赏荷、饮酒、吟诗。饮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讲究,当属采下鲜嫩的荷叶当酒杯最风雅。据记载,三国时就有碧筒饮的习俗。在民间,采莲节当天,亦有采莲的女子结伴荡舟于湖,对歌取乐。因为“莲”通“怜”音,是以亦有女子在这天将采来的莲子装进绣好的荷包中,送给喜欢的男子,表达相思之意。到了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齐齐,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湖面边采边唱,这也是情人约会,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那又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那欢乐嬉戏的情景无不令人销魂。说明六朝时“夏始春余”采莲习俗亦盛。 而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荷花的古称)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巧妙的把自然界的美景映衬出采莲人的美,对“采莲时唱采莲歌”的风情作了逼真描绘,清新活泼,声情摇曳。晚唐诗人皇甫松《采莲子》诗:“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对这个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娇羞心态作了逼真刻画。这亦是采莲时节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风情写照。采莲时所唱的采莲歌,大都是以莲比兴的情歌。)
反思:此为《涉江采芙蓉》第一课时,一首短诗本应一课时讲完,但没想到讲起来发现此诗情蕴深厚,非常诗所比,遂决定深究细研。虽如此,仍有差池,在写时也略作修改补充。课文是死的,但课堂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