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天气似乎也懂人情——悲鸣,呜咽,细雨蒙蒙。而今年的清明尤为特殊,不再雨纷纷,而是雪簌簌。在雪的映衬下,这个节日更显纯净。
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总是充满了智慧,清明节尤为如此。郭文斌先生在《清明不是节日》一书中阐释道:“‘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清明前,是寒冬的沉寂;清明后,则是暖春的偎依。清明固然是祭奠逝者的,我们把对先人的思念遥寄,在死亡面前,我们不得不对对生命肃然起敬。清明亦是憧憬新生的,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感受着岁月静好,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即使相隔万里,即使阴阳两隔,因为清明,我们的心灵有了牵挂,我们的灵魂有了皈依。
中国人注重寻根。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必会来到祖宗的坟前,叩头、上香、扫墓、烧纸。这么做,一来不愿祖宗在彼世孤寂,二来告慰逝者,我们依然如故,还望宽心。清明节教会我们,做人不要忘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就在那里,祖宗就在那里。外出求学,因相聚遥远故不便回家,只能在心中为逝去的亲人敬上一炷香,默默地告诉那个世界的亲人,我还好,您别担心。一晃,姥爷已走了两年多了,如今想起姥爷,不再像当初一样悲伤。落叶归根,这是生命的必然,不必慨叹,更无需断肠。天堂静好,姥爷长居于此,定长乐无极。子辈孙辈承继姥爷的遗愿,不忘赵氏家风,心怀感恩并且笃定前行,便是对老人家最大的告慰。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就在那杏花微雨中,在那冥钱纸烛中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又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