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刘备为什么会被火烧连营?
主讲:姜鹏
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正式称帝。紧接着公元221年,刘备也在益州称帝。《资治通鉴》记载,刘备称帝以后,“耻关羽之没”,准备出兵伐吴。对于这件事,当时很多蜀汉将领都持反对态度,比如赵云就曾站出来说,“国贼是曹操父子,不是孙权。而且现在要是和东吴打起来,那不是一时半会能分出胜负的,显然不是上策”,然而刘备根本听不进去,铁了心要反击东吴,出口恶气。
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亲率数万蜀军发起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孙权紧忙派遣使者求和,但刘备依然无动于衷。眼见求和无果,孙权不得不派遣陆逊、韩当等多位将领,率领五万兵士前去抵抗。但是仅仅把精力放在抵御蜀汉大军上还远远不够,因为孙权知道,自己和刘备争斗的时候,也是曹魏南下入侵的最好时机,所以为了避免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出现,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希望能够争取到吴、魏边境的短暂安宁。而曹丕为了收拢人心,也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率大军长驱直入,东吴派遣安东中郎将孙恒在夷道附近进行阻击,但出兵没多久,孙恒反被蜀汉的军队围困。孙恒被围困以后,不仅他自己慌了,前线的将领们也都着急,因为这个孙恒不是一般人,他是孙权的侄子,是公族。所以在得知孙恒被困的消息以后,东吴将领们都说,咱们赶快派兵,现在应该还来得及。没想到年轻的主帅陆逊却说,“不救。孙恒平常在兵士当中非常有威望,再说他那里城牢粮足,一时半会没什么大的危险,我这边自有计划,等计划成功了,孙恒那边的危机自然就结束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刘备率军继续深入到东吴境内,并选择驻扎在猇亭(离宜昌很近)。眼见刘备一路过来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东吴的将领们都劝陆逊,说将军啊,咱们就这么眼巴巴地看着刘备打过来吗?差不多该还击吧。陆逊说,“不打,刘备现在锐气正盛,而且占据险要,我们就算能获得小规模的胜利,也不可能把蜀军完全消灭,但是如果我们攻击不利,损失了主力,那就追悔莫及了。现在蜀军沿着山岭部署大部队,他们的兵力无法展开。我们再等一等,等到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发动大反击”。听了陆逊这番话,东吴的那些老将都觉得,之前你不救孙恒,说自己有计划,现在你又不反击刘备,还找了个这么说不过去的借口,根本就是害怕刘备吧,于是对陆逊“各怀愤恨”。
而对于刘备来说,虽然战争前期蜀军长驱直入,但是从二月到六月,吴蜀双方对峙了整整四个多月,蜀军也没能找到机会再向前推进,于是刘备命令军队建立起西起巫峡,东至夷陵的连营,伺机而动。眼见战事拖延,刘备率先出招,他让吴班率领数千人到前线平地驻扎,作为诱饵。这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东吴将领,纷纷要求出兵作战,唯独陆逊依然八风不动,说这里面必然有诈,且观察一下。果不其然,刘备见吕逊不上当,只好把伏兵撤回去了。
陆逊就这样继续磨叽着。但一个月后,陆逊画风突变,突然提出来要攻击蜀军,其他将领们听了都十分诧异,说你到底会不会打仗啊,几个月前刘备还没扎稳脚跟的时候你不打,现在刘备连营数百里,驻守七八个月,防御肯定没什么漏洞了,你现在打什么呀?
陆逊却说,“不,刘备作战经验丰富,在战争前期他一定有非常多的准备,那个时候我们进攻的话未必能得到什么便宜,但现在蜀军已经在丛林之中驻扎了几个月,闷热的天气早就让他们苦不堪言,现在才是我们大举反攻的好时机。”于是他不顾众人反对,执意派兵攻打蜀营。结果一出兵就被打脸,这一仗打输了,东吴的将领们都说,看吧,不让你打你不听,白白损失这么多士兵。陆逊就对大家说,好了各位,不要再说了,我已经知道攻破刘备的方法了。
陆逊并非空口胡言,他让士兵们拿着茅草等易燃物再次进攻蜀营,尝试用火攻的办法击退敌人。这一招十分奏效,蜀汉的一座营寨很快就被烧掉,陆逊一看有戏,就让各路部队同时行动,都用火攻的方式发起急攻。这一次,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东吴的火攻十分成功,刘备的营接连被攻破四十多座蜀军营寨。刘备得知消息后,已经来不及做出什么反攻的布置了,于是率领残兵辗转至马鞍山一带,结果被陆逊派来的追兵围堵,蜀军顿时溃散,死者数万。所谓兵败如山倒,这时候就连刘备的老一辈军事家也无力回天了,可怜刚刚称帝没有多久的他只能率领亲信连夜逃回白帝城。而蜀汉大量的船只、器械等军用物资,全部沿路丢弃;蜀军兵士的尸体顺江而下,不计其数。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就这样仓促地走向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局,蜀汉因此元气大伤,刘备也在次年去世了,为他的冒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接下来受刘备托孤之重的诸葛亮只能选择和东吴重修旧好,共抗曹魏。
《三国志》记载,在刘备去世之前,东吴曾派使者郑泉前往蜀汉求和。刘备虽然战败,但还想刁难郑泉,过过嘴瘾,于是他问,“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意思就是说我之前写信给孙权,孙权怎么不回复?难不成是觉得我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这个问题给郑泉挖了一个大坑,让他怎么回答都不合适,因为如果说不承认刘备这个皇帝,那很显然不利于这次求和,但如果承认了刘备的皇帝身份,又不符合东吴的国家利益。
最后郑泉回答说,“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意思就是说曹氏父子凌驾于汉室之上,最终夺取皇位自立为帝。您身为汉室宗亲,就有维护汉室江山的责任,然而在这危难时刻,您不是想办法讨伐曹氏,恢复汉室江山,而是急于称帝自立,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呢?所以我家主公没有回信。刘备听后,羞愧难当。
有很多史学家,出于道德说教的需要,否定曹魏政权;为否定曹魏政权,又塑造刘备的正统性,作为曹魏的对立面。这个观念离客观事实比较远。刘备凭什么代表正统?说来说去最大的理由就是他姓刘,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裔。为什么姓曹的无论做多大贡献都不行,一个姓刘的割据分子反而有理了呢?这其实代表了典型的一家一姓的王朝观念。只要国家能重新统一,社会能重建和平,为什么一定要区分姓曹姓刘呢?这一点,最后连汉献帝都看破放下了,刘备还放不下,或者说不肯放下。只能说刘备把个人野心看得比苍生福祉更重,人生境界远远不如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