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读的是《唐宋词举要》。序中作者写词选大要不过二端——或叙一己一时之私,或呈一代一体之貌。龙榆生氏在《选词标准论》中言选词宗旨不外乎便歌,传人,开宗,尊体四类。开宗尊体以风雅度人,润物无声,便歌传人让人如入园圃,但觉繁华满眼,各具韵致。这本《唐宋词举要》编厘为上,中,下三卷。作者以为言词晚唐五代虽粗成格局,但规模尚隘,南宋词承继北宋,然格调渐变,故词以北宋独绝,清雅疏朗,珠圆玉润,让人见其性感其情。作者曾读高步瀛氏名著《唐宋诗举要》及《唐宋文举要》惜其独无词,且因授业之需便攀高氏“举要”之义成此《唐宋词举要》。唐宋词我们打小学到大的课本都会摘录几篇,但这泛泛的也只是给我们浅尝,大致留个印象,这本书远算不至细至深,但也足够分量领我们初识唐宋词的门径源流。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我就用这篇读书笔记来记录中意的词选以及自己的稚嫩理解,算作我追随唐宋词之美的成长印记吧。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是否为李白所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争执,明代胡应麟认为此二词虽工丽而气衰竭,不符李白的超然。李白一生只有少时间定居,其他多在飘荡客寓中度过 ,所以行旅之感是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李白的行旅没有具体而明确的目的,所以“何处是归程”是他反复咏叹的主题。起二句写以驿楼为驻足所眺之景,视点推近及远,层次凛然。烟雾织就的平林,平林后的寒山,以及让人伤感的碧色,情景交融富有表现力,以“平”形容“林”,表现登高所见之广袤深远,以“伤心”形容“寒山之碧”,将物情绪化,山且伤心,人何以堪?次二句由远及近,先写暮色降临,续写游子愁思。下阕人鸟对比一动一静,以鸟之有巢可归衬托游子孤独伫立。全瓷词结构得当,远近得间,作者认为此词虽气凝结,但凝结有度,俞陛云许以“苍茫高浑”并非过誉。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词承继了南唐的风格,和婉明丽,也契合了南唐关注人生的主题。诗人持酒著新词本十分雅致,但身处旧亭台,思绪飘至去年此时的天气,顿感光阴无情,人生在这反复间消逝,不油生出一股惶惑之感。以今日夕阳西下永无再回之时反衬出人生有限而岁月无情的尖锐矛盾。晏殊好似一位参破万象的智者,他泠然面对这一事实,除了一丝的无可奈何,心底再无悲喜所驻。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宴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首词咏叹离情,没有一昧的哀切,而是置于有限的时光和生命中细加参悟,宕出离情,旷达高远。与上篇的深沉蕴籍不同,这首词措语明净,意境阔大。起句写生命有限,不容离别的痛苦消蚀。与其耽溺痛苦不如从酒筵歌席间寻得半刻的慰藉。看尽山川,而斯人已在斜阳芳草之外,空怀念远之心,感伤春意已去,不如怜取眼前人,将千般怜爱付与也算是不枉“一向年光有限身”了。
这本书封皮好看,纸质也好,取材广而周全,但给人的感受远没有作者另一本《人间词话疏证》带来的惊艳,但也能助推我们对于唐宋词理解,总之,不失为一本好书吧,就是贵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