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还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一、内容结构
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山、王屋山的面积、高度、地理位置,为下文愚公移山、夸娥氏二子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方案和行动。“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是原因,“汝毕力平险”是方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目标,全家又商量运土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观点,并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两座大山被移走,愚公实现愿望。操蛇之神恐惧、天帝被愚公的诚信感动,命令夸娥氏二子移走两座山,这是故事个高潮和结局。
二、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愚公年老力衰,家里劳力少(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安置土石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④遭到妻子疑虑和智叟的嘲讽(人为方面的困难)或:来自外部的阻力(智叟的反对)
三、文中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1.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态度: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的问题。
2.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3.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4.河曲智叟——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轻视、嘲笑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行。
5.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6.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和诚心所感动。
四、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相同、不同之处?
相同点:妻和智叟在“力量的弱小”上提出了的质疑。、
不同点:妻子是因关心而有疑虑,智叟是嘲讽、阻止。
具体分析:首先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讽、阻止。
其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心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还有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再次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最后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五、愚公和智叟形象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眼光长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的愚者形象。
六、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衬托了愚公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改变自然的宏伟抱负。
七、启示
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八、与“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和故事。
成语:精卫填海、矢志不移、水滴石穿。
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