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论是哪里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情怀。虽然族群相异,但人性、人情却有共同之处。只要触及人性的共通处,电影拍得好,故事说的动人,讲到心里去,都会感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够具体,它就能超越种族、地域、国界,它就不是一种关起门来的感情。
我觉得,人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发言权,不要不吭气,让它随着大家的成事习惯或成见,就这样的过去。
有人说突兀,其实我要找的就是中国人的节奏——压抑到一个程度,然后突然爆发,之后,大家再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
家有缺点,但家人间相濡以沫的凝聚力,常让有着温暖莫名的感动。
六十年代是个嬉皮、反战的年代,一迈入七十年代,所有的政治性都过去了,热情已冷,道德结构的力量却开始渗入家庭当中,那才是引发整个社会结构转变的关键。它是默默地进行,低调又极具破坏性,蔓延到世界各地,至今依旧。
我觉得如果有所谓的最终价值,经过时空筛选,一路下来所有纷扰的评断,不管好话坏话,都得经过过滤,逐渐会有一些价值沉淀出来。这你没办法避免,也没办法强辩,你会服气,也会不服气,但不服气也没有用,事实就是如此。从电影诞生的一刻起,它就开始经历不断检验的过程,如今经由网络,东西讯息的交换更为便捷,锻炼的火也烧得更加炙旺;至于有多少真金,就看火灭之后的灰烬中留下的是什么了。
彼此能够沟通了解的基础不外乎逻辑、合理性及以其所知所闻构成的参考架构。
当时我曾心生念头,想先杀了演员,再咬舌自尽!
电影有时是“戏包人”,有时是“人抗戏”,不可能都是戏包人。新人有一种可爱、可信的纯真,当有了历练后,会开始世故、油了,观众也习惯她了,她会有压力。纯真感已消失,接下来要靠演技。演技终究是技术,要动人越来越难。如果没演技,就得有明星魅力,有观众投缘的形象。要是也没有,就很容易被后来的取代,因为更新鲜的出来了。
你费尽力气,追求的却是个非常脆弱易变的东西,大自然或命运的稍一拨弄,就改变了一切。
而懂得用实力……不见得作品就会更好。作品好与不好,跟个人机会有很大关系。观众的感受力、作品的渲染力,还有你个人的命,你该吃几碗饭等,都是决定因素,不能强求。
我真的无法在我的智力范围内相信它的结果是一个公允的产物。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其实命定也没什么关系,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过去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但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
人可以做冒险的事,但因为谨慎没出事;也可以做做保险的事,可是阴沟里翻船。结果如何,牵扯到很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