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的一生,一直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纠结挣扎着。生当盛唐,像多数人一样,孟浩然有建功立业、慨然用世的志向,但郁郁不得志之后,生性洒脱疏狂的他只能在修道归隐中含恨而终。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和弟弟一起读书学剑。王士源在《孟浩然集》的序言里说,孟浩然容貌清雅,风神俊朗,他崇尚正义,乐于助人,常常为人排解纠纷;他和人交往,坦荡无私;他喜欢载竹种菜,他读书却不愿意成为儒生,专好写作;他写作不受古人拘束,追求独特之妙。
二十多岁时,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了一段时间。在后来求仕不得,重归鹿门山时,他写过一首《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迫于无奈而隐居的情怀。
二十五岁后的十多年间,孟浩然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寻求进身的机会。其间,游览洞庭湖时,曾写诗给张说,希望能得到引荐。开元十二年(724年),因为唐玄宗在洛阳,孟浩然就去洛阳碰运气,希望能有做官的机会,哪知却是一无所获。此后漫游襄汉,和李白结交,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去扬州,途经武昌,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写了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年,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认识了诗人王维,两人成为忘年之交。虽然没有考中进士,孟浩然在长安却获得了诗名。据说有一次在秘书省举行诗会,文人荟萃,孟浩然也在其间。当时大家以秋月为题赋诗,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被众公卿大加赞赏,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传说在京城期间,张说曾私邀孟浩然进入内署(也有说是王维请他进入宫中),碰巧玄宗皇帝突然驾临,孟浩然没有官职,是偷偷进宫的,吓得躲在了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让他出来相见。皇帝也听过孟浩然的名字,就让他诵读自己的诗作,孟浩然读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我没有才能,明主不任用我,我身体多病,连朋友也少往来了。这两句诗是自谦,也有点牢骚。皇帝听了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惹得皇帝不高兴了,孟浩然只能离开长安,辗转游玩于襄阳、洛阳、吴越等地。几年之后,他第二次来到长安求仕,向张九龄献上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虽然有求于人,但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很有特色。尤其是,他把洞庭湖的景色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取得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得此诗实际上成为了一篇山水杰作。
可惜的是,诗虽然写得好,出仕做官的愿望却依然没能达成,孟浩然再次回到了襄阳。韩朝宗担任襄州刺史,十分欣赏他,就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孟浩然觉得上次干谒张九龄没有结果,认为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就没有按照约定赴京。
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做了荆州长史,就招孟浩然到了他的幕府。没过不久,孟浩然又返回了故居。
第二年夏天,孟浩然得了背疽,卧床不起,好友们都来探望他。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被贬官路过了襄阳,去看望孟浩然。王孟二人,命运相近,惺惺相惜。孟浩然背上的毒疮,经过医治,本已经快好了,此时一见王昌龄,特别高兴,就在襄阳设宴,款待老朋友。于是二人推杯换盏,纵情宴饮,好不快乐。哪知乐极生悲,孟浩然因为吃了鱼虾,毒疮发作,没过几天就逝世了,死时只有五十二岁。
孟浩然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五言古诗见长,主要表达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后人把他和王维并称为“王孟”。他的诗歌清淡自然,比如这首《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还有这首《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还有这首人人都会背诵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没有显赫的仕途,却获得了自然的诗情,这或许是上天给他的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