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动手了。
他找机会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职务,把郑庄公赶出了中央。对此,郑庄公也是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竟敢罢我的官,你爷爷都不敢这么干,小子你有种啊!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去朝见你了,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想各玩各的,那我这个天子不是成孤家寡人了,还叫天子吗?
周桓王可不认同他的想法。
不来朝见我,那我就通告天下,发追杀令让大家群殴你,殴到你听话为止。
于是,周桓王以郑国不朝见天子为由,下令各国讨伐郑国。
这套路似曾相识,好像在哪见过。
天子下令了,那兄弟只好对不起了,现在你也变成大家群殴的对象了,前几天还在一起喝茶赏花的盟友,又变掐架对手了。只是周天子的号召力好像有点勉强,参加讨伐联军的只有卫国、陈国和蔡国,貌似几个都是老冤家。
陈国不是和郑国结盟了吗?怎么又来凑热闹了?
原来就在这一年,陈桓公去世了,弟弟公子佗终于动手了,他杀了太子免,然后自立为君。这次周天子下令伐郑,他认为是个博得周天子认可的好机会,因此顶着国内政局不稳的压力,积极响应周天子的号召,参加了伐郑联军。
可是恰恰因为如此,陈军也成了联军的软肋。
同年秋天,周桓王率领联军,亲征郑国。联军的阵形布置如下:周桓王亲率中军;虢公率领右军,蔡军和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郑国人一看这架式,天子亲征,来势汹汹,压力山大啊!
幸好,郑国的能人高手也不少,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观察了联军的阵型,向郑庄公提议说:我们可以用左方阵军来抵挡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军来抵挡陈军。陈国刚刚发生过内乱,人心各异,应该没有什么战斗力,如果我们先对陈军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蔡军和卫军的战斗力一般,如果抵挡不住,也会争先溃逃。周天子的中军要顾及两翼,很容易发生混乱,这时我们再集中兵力猛攻周天子的中军,胜利就一定唾手可得。
听儿子分析得非常有道理,郑庄公便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郑国随即摆出鱼丽战阵迎战联军:曼伯率领右方阵军,祭仲率领左方阵军,郑庄公自己则和原繁、高渠弥一起率领中军。
鱼丽战阵是一种战车在前,步兵在后,战车之间再用步兵弥补空隙的战阵。这种战阵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步兵的作用;同时由于两翼前突,中军居后,这也是一种偏重于进攻的战阵。
看来郑庄公也不甘示弱,准备放手一博,和周桓王大干一场。
最终,两军在繻(xū,音须)葛(今河南长葛)相遇。郑庄公命令手下说:看到大旗挥动就给我狠狠地打。
战局果然一如公子突所料。蔡、卫、陈三军因抵挡不住郑军的进攻,发生溃逃,结果累及周天子的中军。趁此机会,郑军中军出击,两翼合围,把周桓王的中军也打得大败,祝聃(dān,音耽)还一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最后,周桓王勉强支撑着指挥军队,撤出了战场。
祝聃请求继续追击,郑庄公见联军已经撤退,便阻止说:做人不能欺人太甚,更何况对面是天子,如果能够自救,国家无恙,就已经足够了(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周天子毕竟是天下共主,威望还是有点的。虽然这次输了,但是如果让他恼羞成怒,再找上门来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指不定会有什么结果。所以,郑庄公点到为止,不敢做得太绝。
晚上,他又派祭仲去周桓王那里赔礼道歉,表明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周桓王能明白自己的苦衷,原谅自己。也算是给周桓王一个交代,一个台阶下,避免两败俱伤。
周桓王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自己作为天子,几国联军,居然搞不定一个郑国,反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自己还受了伤。唉,郁闷啊!这回算是威严扫地了。接下去该如何是好?再搞一次吧!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搞吧!以后自己的命令恐怕再也没人搭理了。
正当周桓王左右为难之际,祭仲到了。祭仲的态度好的不得了,左一声对不起,右一个请您原谅,让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些许安慰。
唉!罢了罢了,既然人家主动来陪不是,这事就到此为止吧!反正掐又掐不过人家,还是大度一点,装装样子,表示原谅,不再追究了。说一千道一万,谁叫自己的拳头不够硬,打不过人家呢?
繻葛一战,天子败绩,这对本来威信就不高的周王室无疑是雪上加霜。从此以后,周天子再也没有发布过征伐令。
孔老夫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无道的时代来临了,各国诸侯们开始竞起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