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目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素质教育,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要单纯以分数和成绩片面判断他们的优劣。这是个非常人性化的建议,也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教育理念。
但是理想归理想,我们要回归现实。如果放弃以潜能和特长来划分和判断学生的成绩,那就牵涉到一个评判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越复杂的标准就越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而且很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从某些环节中暗箱操作谋取私利。所以在实践中很难实现,也许这种方式更适合小国寡民又比较富裕的国家,如瑞典,瑞士,挪威和丹麦等高福利国家,这些国家的技术工人工资和白领及公务员的工资差不多,甚至可能还要高些。
有位旅居日本的作家曾在他的书中介绍日本教育,日本的儿童都是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进入中学后会出现分化,有的家长会要求孩子进入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让他们刻苦学习,准备考入好大学,走从政或者进大公司等人生道路,其实就是应试教育这一套。剩下的孩子就根据其个人意愿继续接受自由发挥的普通教育,其实也就是工具教育,将来从事技术工种。接受不同教育的两类人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然,日本的工资水平高,技术工人收入也不比“上班族”少。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以分数来评判成绩优劣,导致许多天资一般的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获取高分,许多知识点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心神领会。说到底就是因为缺乏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兴趣,出力不走心,而真正能学好的办法是带着激情学习,有主观能动性才会做好一件事。可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地理,有人喜欢历史,但是做到面面俱到的却寥寥无几。所以会有偏科,会有学习成绩优劣之分。
一旦中考这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考试成绩出来,我们就会根据这最后的成绩划分出两类学生:接受精英教育的普高学生和接受工具教育的职高学生。
虽然职高学生上进之路未被堵死,他们依然可以升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现实是职业高中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如果你的同学们大都在混日子,又有几个有学习意愿的孩子能够在冷嘲热讽中把持住自己呢。毕竟还是孩子,处在玩心重的年龄。如果学习的专业是技术工种且本人勤劳好学,上职高的前途可能比许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要好。但是大部分孩子都缺乏这样的远见,要么所选专业没什么技术性且可替代性强,要么干脆放任自己,只顾玩乐。
普高也会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根据师资和生源可以分成名校还有“小班”。尤其是优等生集中的“小班”,他们的学习氛围普通班级很难望其项背,这其实就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素质比上个世纪的大学生差不是一星半点,因此最近几年大家对大学生的评价有些低,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种可笑论调。无论上的高中是不是名校,是不是小班,基本上了普高就有一个大学可以上,将来找工作就多一分选择的权利:上可以考公务员做公司高管,下可以抢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技术活和体力活,中间可以谋求自主创业当老板。至于能不能成功,就全靠个人本事和机遇了。
如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段的孩子大都在公立学校求学,由于社会舆论导向问题,教师不敢也不愿严厉对待学生,害怕出现家长闹学校闹教育局之类的教学事故,他们开始将责任交还给家长。比如作业需要家长检查并签字这种事就反映出老师们的无奈,如果孩子不做作业的话,他们将何以自处,是不管不问呢还是叫到办公室批评甚至当班罚站?如果放任学生不写作业,那就是失职;如果罚站或者训斥,以当今家长们对孩子的娇惯程度,恐怕有孩子会受不了,闹出教学事故。最后,皮球被踢回给上班累了一天的家长们。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没有赋予学校惩戒权,而老师们也不愿无事生非地去争取。孩子是好玩且缺乏自制力的,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一定的威信力,恐怕很难让他们自己说服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将来可能大量出现的旨在实施精英教育的私立学校(不同于当下某些放羊式管理的“贵族学校”),一旦此类管理严格的私立教育机构出现,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拉大,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头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当普通公立学校在宣传减负的时候,一群精英的后代可能正在承受更多更重的学习任务。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你在给孩子减负人家却在暗地里努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你尚不自知。
所以我认为减负和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