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儒学,我最想探究的是儒学和现今时代的兼容性。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德”与“法”的有机融合;
二、庆幸等级制度不再。
一
儒学倡导以德治国,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谈及他的理想:“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而冉有也谈及了他的理想:“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将子路和冉有的理想相比较,可以发现冉有的态度比较谦恭,他的理想并没有子路那么高远。这里的高远与否体现在两个方面,相比于子路,一是他只想要统治一个小得多的国家,二是也不要求人们在三年之间懂得道德规范。从《侍坐》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得到,“以德治国”是作为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的。但在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以法治国”的治理方式,这就与儒学的思想产生冲突了。
那么“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各有怎样的适用范围呢?我认为,“法律”实际上是“道德约束”的一种实质性表现,相当于把人内心最深层的良知约束实体化、具现化成实际的条条框架,以其来限制人的行为准则。这两种治理方式本质上是相似的,但最大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其良知行事:有人一生躬行善念,但也有例外。这就是“以德治国”最大的问题所在。所以,作为一种治理方式,“以法治国”适用范围更广,因为它不需要大部分的人的拥有善念,因为有善念的人其自由仍然不受干涉,但没有善念的人将会受到比“以德治国”相对严厉的代价,从而从人是否有善念的两种维度高效地净化社会、治理国家。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它并没有赋予人“善念”,而是使人“畏惧代价”,从而表面上遏制犯罪现象。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我认为,相对来讲,“以德治国”应是一种高级得多的、治本的治国方略——它将善念根植于人心中。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但“以德治国”的实行应从教育开始,只有教育才能使人心中萌生善念,只有善良的社会才能使人保持心中的善念,从而摆脱法律法规的限制,长时间地实现低犯罪率。若是以现在的社会形势,就算实行的是“以德治国”,人内心建立的善念也会被社会上的行为所迅速抹消。
综上所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不应是对立的,而应该在现今时代得到糅合。我们现今的社会应以“以法治国”为主,以降低犯罪率为主线;应将“以德治国”作为辅助手段,使孩子、使公民真正拥有善念,而不是潜藏起来的恶念或病态的冷眼。
二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百度知道
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实质一种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时,人与人之间分为6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辅佐这种等级制度的还有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这种等级制度要求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在称呼“死”时,各个阶层也有各个阶层的叫法。更重要的是,等级一般情况下是世袭的,并以嫡长子继承制分配。也就是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卿大夫家族里并作为长子,你最终也能够成为卿大夫;如果你不是长子,多半只能落得个士的下场。这样的等级制度和继承制度无疑是相对僵化的,它会带来许许多多问题。绝大程度上,在当时,出身和出生顺序决定一个人的地位,而不是才华和勤奋。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才能、肯吃苦的人往往不能继承父亲的职位,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有所作为,宏观上无疑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具有负面意义;二是这类人往往不能服气,再加上不近人情的兄长之间的礼节要求,导致兄弟之间关系僵化,从而演变成为各种古装戏中喜闻乐见的家庭、氏族内的勾心斗角。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长大,对建立人格的伤害不言而喻,多数孩子为了获得至高的权利而变得冷酷无情,残害兄弟姐妹的事并不少见,那时候的家庭绝不像我们今天家庭的这样温暖。
另外,这种继承制度原本是作为分封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用于将诸侯国分封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保证血缘关系的亲近而降低反叛的概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谁的儿子也不见得跟谁的儿子关系多好,而且此时在大家庭中锻炼出的冷酷无情也发挥了其作用。这就导致短短几代之后,周朝廷就分崩离析。
第三,女性地位受到轻视。女性受到轻视的罪魁祸首也可以算作是这种等级制度了。其中包括“三从四德”(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德、言、容、工)女性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地位。关于嫁,前面“三从四德”有说: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我已经难以用言语去描述我的震惊了。古代妇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纳妾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三妻四妾”使得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毫无保障。失去丈夫的宠爱,在家中毫无依靠成为了每个妇女最为担心的事。因此对于丈夫的纳妾不会反驳,以期丈夫不会厌恶自己并对自己保留一份心意。以此引发的还有贞洁观念。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刘兰芝,虽说在《孔雀东南飞》中,她确实是一个“坚强、敢于抗争”的女子形象,但回忆原文,她对阿母的反抗是无声的抗议,对哥哥对她再嫁的要求却是以死抗争啊。这样的坚强和抗争,多么使人心酸。女性地位受到轻视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展露无遗,令人心惊胆战。
现今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处的相对轻松得多,真是令人庆幸啊。
结语:
儒学无疑是古圣先贤遗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文化财产。但他的价值并不在于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适合在现今的时代直接套用,其价值是在于我们可以仔细咀嚼儒学文化,是在于给我们一次以史为鉴的机会,可以使我们在其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也可以轻叹先人曾犯下的错误,更可以将其中的观点与现今时代的观点作对比。
总之,历史与未来,总能在现在摩擦出无数绚烂的火花。
在校高中生一枚,也许思想浅显,也许词藻无动人之处,唯愿纪录思维的点滴。
如果值得,请您留下一个赞;如果有建议,也欢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