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纠(?—前685)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当时,齐襄公政令无常,公子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纷纷出逃。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因此他逃到了鲁国。
当他们得知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然后公孙无知又被杀以后,齐国内对于他和公子小白即位的呼声最高。所以谁最先回到齐国,谁就可以即位。
鲁国国君得知消息以后,派一队将士,由管仲带领,去归国途中劫杀公子小白。这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幕,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假装倒地中箭身亡。管仲回去禀报鲁国国君以后,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回国。这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即位,成为了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逼迫鲁国交出公子纠。鲁国害怕,最后把公子纠杀了,头颅交还给了齐国。
在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管仲射中衣带钩以后,判定小白被射杀了呢?春秋时期,衣袋钩的大小如何?位置又是哪里的呢?
带钩,是古人服装的衣带扣。它是一种钩状形的物体,钩尾固定在衣带上,钩头钩住钻孔的一带另一端,依靠人体的张力来束腰。
按照这个来说,管仲是对着小白腹部射箭的。射胸口不好吗?还是因为目标是运动的,所以管仲的箭术无法射中10环,只能在6环范围?如果射中腹部,就判定目标人物被射杀,而且还得意洋洋,让公子纠慢慢悠悠的回齐国,这样的决策者,就不像后面的一代名相的作风了。
所以私猜测,故事性应该更多一些吧。
据《管子》记载,管仲射中桓公带钩应该是发生在乾时之战。得知小白即位,鲁庄公大怒,发兵进攻齐国。齐国在公子小白,也就是即位以后的齐桓公带领下,齐、鲁两军在乾时作战,大败鲁军。鲍叔牙乘胜追击,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好处死了公子纠,并且把管仲交出。
第二个问题是小白和纠同样奔逃出国,但是卫国不敢收留小白,而鲁国敢收留纠的同时,还可以出兵劫杀小白。有兵力支持的公子纠为什么在这场争夺里输了呢?
从故事里,鲁国敢收留公子纠这一点,说明公子纠的母亲在鲁国有一定的地位。至少在鲁国和齐国可以相抗衡的情况下,鲁国觉得公子纠“奇货可居”。稍微操作一下,鲁国可以试图通过帮助公子纠登上齐国的王位,从而控制齐国,甚至可能借此扩大疆土。
历史故事里是这样说的。齐国掌权的两位卿相是高傒和国子,暗中召小白回国继承。小白得知消息,就从莒国急忙朝齐国进发了。鲁国得知消息以后,才派兵途中劫杀。但是,这也说明了齐国内部选择小白即位的原因。谁也不希望未来的国君背后站着另一个国家,也不希望把自己的祖业拱手让与他人。所以没有外戚支援的小白在这一点上算是优势了。
所以选择小白,应该是齐国内部贵族集团的决策。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有鲁国背景的公子纠,是因为什么得到了管仲的辅佐呢?齐国贵族这样的选择,鲍叔牙应当有配合操作过。不然消息不会这么顺畅的到莒国。以管仲的才识,他不知道吗?还是默默的配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