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笑来先生一直只是在讲一个道理——践行。
如果算上罗胖的罗辑思维,我在得到上订阅的专栏已经有8个了。并不是每一篇都会认真看,要知道,一旦阅读,就要一字不差的读完,虽然这已成习惯,但仍然会耗费我极大的精力,而我的精力也确实有限。所以啊,如卓老板谈到一些生命科学、吴博士谈到红酒摄影、万sir谈到政府政策等,我一般也都是听着音频当消遣,权当熏陶自己了。
事实上笑来先生已经谈到“错过”这个概念,用到了自己过往的例子。在他还在新东方教英语时,有个学生—一个创投机构的合伙人,可能是看出李笑来这个人将来必定是要创业的,也可能只是单纯的认可,给笑来先生将了接近两个半小时的创业方法论。可是那个时候的来叔啊,还在新东方那个封闭的小圈子,衣食无忧,对外界可能也是漠不关心,觉得这好小子讲的真不错,可是好像跟我并没有关系啊!于是...多年过后进入创投圈,居然发现自己一点也不记得那些对如今的他极有用的方法论。
就如同笑来先生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逻辑丝丝入扣的快感时常让我们在脑海发出概叹:“写的太好了,说的太对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再去回想一下读了什么,估计也会如上述例子中笑来先生自己的反应一样——其实并没有真的听进去。
阅读时候产生的快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看懂了文章,生活就会自动变得不一样。但那只是幻觉,你现在就可以回想一下,若是想不出自己当初读到了什么,其实这些文字对你的意义并不大。
最终啊,你只会在走到弯路之后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曾经读过类似的提醒。
你不可能永远只做同样的一件事情的,这不是什么提醒,回顾下自己就知道了,从小到大,你的梦想变过多少次了?同时啊,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有连续性的,你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未来的世界不可能按照过去的历史去发展。”
不管过去或是将来,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时候,你会跳出你现在的环境,可能是主动跳出来,更多的只是被迫不得不跳出来,去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你会不适应。
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啦...自嘲带点叹息,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有类似的感慨,极少有人例外。只是,很多人只是这么想想,然后退回熟悉的环境,一直到外界再次的逼迫他去改变,只是这一次他回不去了,这种逼迫可能让他更崩溃一些。还有少部分人则会主动的跳出来,去总结经验,拥抱改变,面对着前面的挑战。
如果你不主动改变,那么就只能被动的去适应。
很多时候,我们会错过的原因,只是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有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和我没有关系。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践行这种事,也决然不会的了。
感觉和自己没关系,这是一种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真的,当你觉得这些被你忽视的道理和自己没关系的时候,那是真的,因为他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可能和你有关系了。仿佛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样。
感觉、认为...
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而是你以为你不会做好。甚至可能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好。之所以这样,是你自己把目标定的太高了,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犯一个毛病—过度预期。想想听过的那些泄气的话就知道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其中一个。而这些心理障碍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我见过许多类似的心理障碍,人类太喜欢给自己设限了...这么说很嘲讽,可是在我看来就是如此。
哪个成功没经历过困难失败...万事开头难这个道理你听过的,这是真的——也就是说,这些困难都是正常的,那些所谓成功者,一样遇到过这些困难。
先别去考虑能不能做好,直接去做就好。
这就是践行,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步要定什么目标是合适的。
这忽然让我想起小学时候学校发过一本课外读本,书名很简陋——《名言警句》,只记得封皮和纸张质量非常好,摸着很舒服。序言里有一则小故事:
一个男人在山里迷路了,天已经黑了根本找不到出口,只能呆在原地一动不动。突然从山里传出一个声音:捡起几个石头吧,这会对你有用的。
男人非常害怕,没敢相信这个声音,还是选择一动不动。过了很长时间这个声音又响了起来。“捡起几个石头吧,这会对你有用的。”
男人有些半信半疑,还是没有捡石头。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声音又响起了,“捡起几个石头吧,这会对你有用的。”
这回男人壮起了胆,心想反正捡几个石头也不会有事,他就随手捡起了几个。过了一会,天慢慢开始亮了,这个人也从山里走了出去,走出去之后把石头拿出来一看,全是金子。他正要返回山里捡金子的时候,山的入口已经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