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调动作者自己和读者各种感官,让神经有所触动,无疑是让读者走进作品最好的办法。所以,很多时候,作者不仅要关注自己文字所传达的视觉、听觉、动觉是否到位,还得关注这些感觉是否及时、准确、有效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与你感同身受。
4.让文字嗅觉化
文字嗅觉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种:直接传递某种味觉。譬如“香气”。最普通的描写莫过于“花香四溢”。什么香气,就是花香。太宽泛了吧???这样写的好处是:如开门见山说话,无遮无掩,直陈感觉。但不能让读者很好地调动各种感官和感觉,深入体验,究竟是什么的香,来自哪里的香,怎样的一种香味呢。采用这种写法,只能陈述清有香这种客观存在,余味弱了很多,印象也不会深刻。如果具体化一点,如“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就好多了,一下子能将嗅觉集聚在柳花上,再进一步细微的进行感知。
第二种:调动其他感官,配合嗅觉,传情达意。
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如果作者单独用一个“香”字,并不足以表达香气的“幽幽”之意。也就是说,“香”能勾起读者的联想,接着开始用自己的味觉去感知,但味觉落往何处,这就很为难读者。“香”前添入一个“暗”字,将读者从香味的感知中进一步引领深入,发动嗅觉以外的感觉,用心理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想象,配合嗅觉,进行综合体验。原来,冬天里能够开放的花儿不多,这个季节又多有强劲的冷风袭来,人们对冷风或者冬雪的感受,会很容易淹没了这种弱弱的对香味的感觉。换句话说,如果不尽力感受,这些许的香味,很快飘散开来,远人而去。也就是说,冬天不像春天里,春风送暖,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所以,诗句中的香味,不是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热情大方的捧过来,而是极少、极小、极其幽微、隐约地给人一点。
第三种:传达人生感悟、禅意或哲理
如“逐气寻香云水客。”(宋 释正觉)。香气来自某种气味。追寻着某种气味,去观看某种景色;一种欲望引诱,进而拥有心中所想,感知云游人生,这是作者传达的禅意。但回到嗅觉中,诗中传达的香味似有似无,最后追寻的结果恰似倏忽而过的云彩,归于虚无,而这种虚无,如水东流,是一种人生必然,也是一种命定。这种香气,分明已将读者引入禅的有无争辩。
总之,不要浮于简单的嗅觉感知去处理文字,而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具体、细微深入突出嗅觉,并通过文字传情达意。就像与他人交流,仅仅一句话,印象不深,但配合不一样的眼神和动作等,这个人我们还能很快忘掉吗?
3.http://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11679271/notes/1214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