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教作文以来,很多家长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仔细修改孩子的习作,是因为老师偷懒吗?今天,一一阐述如下:
01
从帮助孩子的流程来看,
不需要批判和修改,需要等待和认可。
蜜糖曾经说过:“何谓帮助孩子?就是先教孩子做这件事情的流程,然后孩子自己体验完成,家长此时不再插手、插嘴,静静等待。
最后,只要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不管做得多糟糕,给孩子一个认可,而不是各种批评、修改。
我们想想,孩子经过自己动笔完成了一篇习作,就好比一名刚刚学会做衣服的裁缝,根据做衣服的流程,制作了一件上衣。
做出来之后,满心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许,可是却是劈头盖脸的评判和修改:“袖子怎么做得这么大,不好看,你应该把与肩膀接缝的袖口褶皱处理一下”,“完全不能穿,你是怎么做的?”
我们已经忘记了,这件衣服是他自己独立做出来的,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给一个认可吧!
“这上衣的颜色,搭配的不错”,“这几个扣子好别致啊,你的眼光真好!”有了这样的肯定和认可,他大概才有继续制作衣服的勇气和兴趣吧。
现在,咱们来看看孩子在作文课堂上,是怎样自己把作文写出来的。
首先,蜜糖会提出一个主题,比如前几周的主题------身边一个有特点的人。
然后,头脑风暴,班级有20个孩子左右,大家议论纷纷,“说到急脾气,你会想到谁?”
“想到我的爸爸,”有孩子回答到,“有什么证据,证明爸爸是急脾气?”蜜糖继续发问。
这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闸子,一个个真实的、有趣的故事流淌在课堂,故事的关键词,蜜糖在黑板板书。
继续引导,拓宽素材,“说到昆虫迷(或者小气鬼、或者爱打瞌睡或者运动健将等等),你会想到谁?”
“怎么证明?”班级继续炸锅,素材爆棚。
最后,时机成熟,提出习作要求:20分钟,300字,注意使用以前学过的细节描写:人物的对话、表情神态、心理等等,可以写真实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听来的故事。
记得,根据刚刚学到的作文流程,即作文思维(写作就是思维训练):什么人-----他有什么特点------怎么证明----做出总结,用最少两件事情证明。孩子们纷纷动笔。
最终,有的孩子完成得不错,有的完成的比较糟糕,怎么办?
不管怎样,他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不需要批判、不需要修改,只要告诉他哪里做得好(用红线画出)、给出认可(即正向的作文评语)即可,这样,孩子才会有写下一篇的勇气和兴趣。
02
如果修改,改什么?
所以,你会发现,不需要
如果,孩子的作文,老师开始修改,哪些地方要修改呢?蜜糖看来,无非是这几个方面:
第一、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这类问题,蜜糖的经验是,越修改,错得越多!
首先说“字”要正确使用,包括三个方面:音、形、义,错别字,两种情况:
一种是形错,比如:“自己”,写成了“自已”,这是学校语文课天天在做的事情:学字、抄写、听写等等,所以,作文课上不做强调;
一种是义错,比如:“升旗”写成了“生旗”;
音一般不容易出错,只要孩子会正确说话,就不会出错。
孩子写错别字或者错误使用标点符号的主要原因是:阅读量不够,什么字或者标点符号用在哪种情境,混淆、模糊。
比如:有一个二年级上册的孩子,写“今天早上,我们升旗了”,这句话里的“升”,他写成了“生”。
因为才二年级,阅读量较少,他不知道是“生”、“声”还是“伸”、“身”,所以,最后用错了。
但他绝对不是故意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帮他改过来了,下次他就再也不会错了。
不可能,因为,字要用正确,一定是在篇章中,才能体现出来,即看得多了,综合理解了这个字的“音、形、义”,自然潜移默化,即我们说的语感培养。
一般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到了小学3年级下册或者4、5年级,随着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量的增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情况,会极大的改善。
蜜糖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翟敏君,她2年级的时候,通篇文章标点符号错乱:逗号句号乱用、完整句子乱断句、一大段话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妈妈当时很着急,我对她说,标点符号就是断句,敏君口头表达时,断句没有问题。
所以,她只是阅读文章比较少,不要刻意指出或者修改这种问题,
这样做,是在做负面强化,孩子会越来越紧张,反而害怕反感这件事情。
慢慢地,学校课文越来越多,她通过阅读,会潜移默化,这种情况会消失,给孩子一些时间。
果然,到了现在,3年级下册了,敏君通篇文章,极少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也能正确使用了。
第二、文章思维条理杂乱无章。
试想一下,一篇完整作文的构思过程,就是一个孩子底层思维能力的展现,如果作文段落布局混乱,就反应了孩子思维无序,
而这恰恰是低年级孩子思想的特点:天马行空!
所以,你帮他的作文修改成条理清晰、布局合理,那只是修改者的思维,对于小作者自己,没有丝毫意义,
甚至可以说,强奸了小作者的思维。
那么,怎么解决思维混乱的问题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解决文章条理化,即段落布局的问题,
方法有二:
方法一、师老师把它叫做“万能写作法”,
即:你的观点(或者想法、看法,或者你认为)+证据+总结。
中小学生作文,除想象虚构类作文外,95%的作文都可以按照“万能写作法”进行段落布局。
孩子们通过每次课的反复提醒、引导,慢慢就具备了这种思维,作文的条理就清晰明朗了。
比如,还是上面这篇《身边一个有特点的人》,有一个孩子认为妈妈很喜欢打扮,
那么,按照“万能写作法”,可以把这篇文章《爱打扮的妈妈》至少写出3段:
第一段:提出你的观点:我的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打扮。
第二段:摆出证据:记得有一次……还有一次……(即用具体事例来证明妈妈爱打扮)
第三段:总结你的观点:唉,妈妈,你真是太爱打扮,太爱美了!
方法二、利用寒暑假,进行文章条理化的学习,以及多种段落布局的欣赏。
具体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阅读,并总结作者写作思维、摆出证据、给出素材的方法,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进行复盘。
通过充分的浸染、感受、讨论、实践、总结、复盘,达到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思维能力,阅读并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思维的成长过程。
第三、文章写出来了,条理清晰、篇幅很长,可是不美、不好看。
还是那句话,不要修改。
因为文章不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细节描写以及修辞手法没有意识使用,比如: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物的样子以及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这些描写能力,蜜糖每一次课都要学习一种,并一以贯之,
但是,在没有形成描写习惯和体系尚未完整学完之前,不建议修改,
等孩子有意识、有能力修改时,润色一篇文章,其实是很简单的。
比如,2年级孩子作文中的一句话:“今天,爸爸买了新的玩具给我,我很高兴。”
加上细节描写以及修辞手法,
稍加润色、修改,变成:
今天,爸爸买了新的玩具给我,这是一个小小的紫色魔蛋,只有一个桔子那么大,把它放在桌子上,它就会摇摇摆摆的,像一个不倒翁一样,可有趣了。(+物的样子描写、比喻),
我很高兴,一拿到这个玩具,左看看有看看,然后,马上冲到书房,把魔蛋得意地伸到哥哥面前,跟哥哥炫耀:“看,魔蛋,爸爸买给我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原因之二:事情或者故事不吸引人,又长又臭。
比如写《我的妈妈》,总是用老掉牙的故事,“半夜,狂风暴雨,我突然生病了,高烧不退,爸爸不在家,妈妈怎样克服各种困难,送我去医院”。
这样的作文,即使条理再清晰,内容再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再细腻,怎么吸引读者?谁想看这样的文章?
但是,低年级孩子毕竟生活阅历、阅读量都有限,想要有丰富的故事,比较难。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搭建一个平台,引出话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分享式、关键词语式学习,收集写作素材。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蜜糖发现,会有一部分孩子借鉴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大作家一种常见的素材收集方法。
不过,难点是:如何引导孩子真实、真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故事和感受,需要一个有包容心、有耐心、有经验的老师,否则,连孩子的嘴都撬不开,更别说打开心门了。
第四、语法错误(即语句不通顺)
只要孩子口语表达没有问题,那么,
孩子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文章,读顺了,文章也就改顺了。
这个问题就此解决,而不是老师去朗读,老师去修改。所以,不要修改。
另外,蜜糖建议,一旦有写作思路,就赶紧下笔开始写作,
不管错别字、标点符号、语法、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等等问题,一气呵成,
不要被以上小问题打断写作思路,这样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所以,家长们在课堂作文本上看到的,就是孩子们这种不加雕饰的初稿和老师们认可的批语。
因此,各位也越来越清晰: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但是,绝对不是老师去修改,而是作者自己,即孩子自己去修改,
再加上,作文课堂上蜜糖会带领大家欣赏“范文”,提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怎么修改?”,进行讨论总结式的学习。
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说明:4年级以下的孩子,不建议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孩子自己有修改意识和能力,至少要综合学习完两年作文课后(即写过100篇作文过后)。
而且,还要看他愿不愿意,否则,会打击孩子天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才能。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就说过:
我自己作为语文老师,一直反对修改作文。反复修改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浪费孩子们的时间,更会磨掉孩子们写作的灵气和热情。
我的女儿高考作文几乎满分,平时作文也写得不错,我对她的作文培养,其中一条就是“不修改”,每次写作都是一气呵成。
-----摘自 《尹建莉父母课堂》
写在最后:
作文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没有捷径,只能通过每年至少50篇、两年100篇的刻意练习,慢慢成为高手,并真正喜欢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