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周期律
——感悟保持相对公平的重要性
陈胜吴广起义将一种独特的周期现象带进中国历史。中国的中下层人民启动了他们推动历史的独特方式。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不公平,到极端不公平,到下层人民无路可走,最后推翻重来这么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每一个朝代在结束前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财富高度集中,几乎都出现了畸形的“精英繁荣”,尤其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21世纪有些人认为土地集中就是社会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末期,土地“社会化”的程度都非常高。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周期里,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那些没有做好这门必修课的朝代往往都成了短命的朝代。这样的例子有好几个,著名的有晋,离我们近的是民国。
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民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下来。除了清变成了民国,一切因循。清朝末年就已出现的贫富悬殊、土地集中等社会结构问题被原样照收。把民国放在中国历史的周期中来观察,民国没有完成中国历史周期上每一个长寿朝代开始时的必修课。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民国的延续奠定社会基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过程被豪门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打断了。民国从而失去了可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机会,民国的精英走到了中下层人民的对立面,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动荡。
1945年7月 ,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关系到共产党政权的存续,关系到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然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动了党内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奶酪,这样必定会受到他们疯狂反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即便是和平时期也是要流血死人的,所以要勇于和这些腐败集团作斗争。
其实不论是第一个答案,还是第二答案,问题的核心关键是社会的公平。孔子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虽然孔子思想有着当时统治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是他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不均就体现了历史以来人们对相对公平性的普遍认知。
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频繁发生,不断挑战社会相对公平性这条底线。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不能有效缓解和解决这个难题,也必定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循环。
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谷园村党群工作者高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