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本书讲了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及其主旨。
以明朝万历年折射整个封建制度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的衰落。
2、关键词收集
万历皇帝:优柔寡断、情绪化、敏感、消极怠工(不理人事与礼仪)、被动的权利、在苦闷中保持个性
申时行:谦和、务实、妥协
张居正:过于高居而与文官集团冲突
戚继光:谋略过人、军队素质、侧面反映了当朝的重文轻武(一元化)、军队制度的落后、将领的低能、军备改革的困难
李贽:表露私心、摆脱宗族关系、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提倡实践的理论家、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强调高级官员用实际的政绩使得百姓受惠)、儒家的信徒(抨击道德而不背弃道德)、自相矛盾(私利与仁义)、文质(制度要跟上经济)
海瑞:牺牲自我、个人道德之长不能弥补组织技术不足、干预农村所有权
文官集团:双重性(礼教、物质)
行政、财政的固化、缺乏货币制度与商业法律
政治措施与立法精神脱节(双重性)
君主与文官的矛盾冲突
卖直讪君
3、书本身的写作技巧
以一个小节点(万历十五年)和一些典型人物(皇帝、首辅等)来反映历史的大方向。
5、收获
首先,这本书破除了我一直接受的“君主专制的皇帝的绝对权威”的思想。万历皇帝的皇储问题、军队兴趣都表现出他处处受困的情况。在加上他本人的敏感,就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懒惰君王”。皇帝是应需要产生的机构:稳固文官集团,他们只需要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任务就是在他们无法解决问题时做出强制性裁决,这是被动的权利,皇帝只是一个象征。皇帝是一种制度,万历皇帝却是一个人,皇帝的言行需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又由文官解释。文官服从皇帝的绝对权威以皇帝完成他的职能为前提。朱翊钧身前虽是九五至尊,死后为神宗皇帝,几百年后给人的印象依旧是命运的残酷。
既然如此,书上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怎么就使得国家落后了呢?这不是有很多文官一起执政吗?有两个重要的因子:
①帝国的目标就是在“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保持长治久安。
②以伦理而非法律治理国家。
各种方面的落后历史书里已经写得很多了,这里指出了一个“评判道德”的思想:
即使以极高的道德完成使命,也是不好的,这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制度上的周密,不至于在紧急情况中依赖道德做救命符。无效率的仁义是制度缺陷的体现。简朴本身是美德,但在经济固化的条件下提倡简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手段,意在使行政问题简化,适应政府的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