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女孩,从小就被父母长辈冠以乖巧懂事、单纯善良的头衔,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学识渊博,教她背诵诗词歌赋、知书达礼。母亲不善言辞,但也用她的善良真诚对其言传身教,教其生存的技能。
常言道,三岁看老。的确如此。人性格的形成,除了最根本的父母基因遗传之外,很大程度上在儿童时期就逐渐定型,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导有必然的联系。父母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
小孩子尚处蒙昧无知的状态,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其思想和行为都极易受外界左右,他们无法辨别是非对错,没有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思想体系,依赖于外界的刺激。而他们只能依靠仅有的生存本能,靠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以获取想要的事物。而且总会倾向于对能够给予自己更多好处的人群产生信赖,最明显的表现为对其的言听计从。于是,父母的勤俭踏实,真诚善良,内向自卑,不善言辞,都融入女孩的血液中,加之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塑造,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如今这个自卑成疾的女孩,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生存的意义。
女孩年芳二十一,从小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郁郁寡欢、内向自卑的乖乖女形象。她不敢在人群中展现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说话做事总要思前想后,害怕出错而招人嘲笑和轻视。害怕和别人进行眼神的交流,说话时不敢直视对方,总是要对方先开口,先微笑,才敢小心翼翼地予以回应,生怕哪句话,哪个眼神,哪个动作冒犯了对方招别人非议。总是束手束脚,活得十分沉重、压抑,总是在自寻烦恼,杞人忧天。
旁人很少会看到她朝气蓬勃,活蹦乱跳,洋洋洒洒开口大笑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她总是给人留以一个安静内敛,中规中矩的印象,对世俗的观念不敢有半点反抗之声,没有个性的张扬,总是听从父母、师长的教导和安排,可以说这几乎是由她内向自卑的性格造成的。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她为人处事的方式,决定了她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格局。因为她自卑,觉得自己其貌不扬,不善言谈,不像大多数小朋友一样落落大方,活泼开朗,于是从小就在其心理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之父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教育观,主张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权威即真理,必须无条件服从,只要逾越了半点雷池,必将遭受世俗的鄙夷和唾弃。于是,父母总是活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用传统中国的那一套儒家教化体系去要求自己,也要求自己的女儿。
母亲对女孩的生活细微旁加干涉,女孩想吃雪糕,她说吃凉的对身体不好,女孩想下水捉鱼,她说当心会感冒……于是这一桩桩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本是女孩内心所向,却被母亲一次次浇了冷水,渐渐使其丧失了对生活中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感知力,变得没有探索欲和创新精神。
而父亲也同样忠于权威,保守传统,但与母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且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使其看待问题的维度和广度都更加深刻、全面、理性,眼界和思维都更加开阔和长远。但由于性格使然,也无法使其摆脱教条的束缚,使其仍然坚贞不移地坚信并奉行着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遵照父母的期待,好好念书,发奋图强,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样的话语在我们年少时被父母老师灌输过无数次,多到连我们自己都不可置否,坚信不疑。这就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趋同心理,认为众人都共同追逐的路一定没错,需要做的只是尾随其后,做其附庸。
于是,形成了现世有房、有车、有收入可观的工作和令人艳羡的权势就是终极目标,就是所谓的人生追求。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疲于奔命,不断委曲求全,强迫自己,压制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去迎合世俗的眼光,赢得众人的仰慕和追捧。
于是,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功成名就之后的迷茫虚无感,以及仍在追名逐利路途中扮演拼命三郎。他们快乐吗?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无法苟同。他们理所应当地以为功名利禄即为人生理想,于是不断往高处爬,无论做何事,都要加上一定的名利观念,否则就被视为愚昧。各种职业都被名利化,选择什么职业,首先征询的不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外界的眼光,是外界那一套被物欲蒙垢和玷污的价值信仰。
小时候想当天文学家,画家,歌手,初衷是那样简单而纯粹——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真善美、用歌声传递真情。而随着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人心开始变得浮躁起来,不再像孩童那般纯真烂漫,心中所想、手中所做都开始言不由衷,身不由己,渐渐在前进的路途中迷失了自我,活成了一具具看似形貌各异、实则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他们的人生都是别人的人生,被世俗所主宰和操控,被世俗观念所左右和摆布。这样的人,其肉体和灵魂貌合神离。
一个连内心所想都不敢聆听和遵从,以外界的标准为标准而行事,整日劳苦奔波,惶惶不得终的人,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人,只能算作他人手中的一具玩偶,任由摆布。一个连发自内心的幸福快乐都无从感知和坚守的人生,该有多么可悲!
真正的快乐,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是纯粹源自于你心底的那份暖暖的幸福感。它会让你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即使有的行为并不被外界所认可。可那又如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我们无权干预和插足别人的人生,引导甚至替代其作决定。
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每一条生命,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众生平等,即使是给予我们宝贵生命,让我们体验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父母亦然。所以,一直以来几乎从未有过“逾矩”行为的乖乖女,在这一天顿悟,终于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真正开始体察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虽然她过去也尝试过反抗,倍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想过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想要挣扎却无能为力,倍受违心而为的痛苦和煎熬却无所适从。她放不下父母的高期待,卸不下为人女的报恩之担,走不出众人所趋从的“光环效应”,总是活在了别人的期许中,找不到真正快乐的源泉。甚至过去的二十年里,她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了旁人的称赞和肯定,以及父母期望的实现上了,完完全全成为了他人思想的附庸,背负着重重的躯壳,感受不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所以这就是她内向敏感,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真正根源所在。就是因为她所做的选择决定有违自己的心意,习惯了被安排,被期望,导致内心不够独立和坚定,总是渴望从外界得到认可,才能彰显价值,才能收获快乐。殊不知,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对内心的违逆,被责任感、外界的眼光所紧紧束缚,使其渐渐丧失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渐渐变得无趣乏味,享受不到成功的快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她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拼命读书,放弃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但无关学习的事。生活体验匮乏,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周而复始,机械化、程式化的学习和生活,最终了却父母的一桩心愿,考取了985大学。来到大学,本以为终于逃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可以有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然而也并没有。因为最最可悲的是,她发现,这十几年的光阴,已经把她打磨得棱角全无,毫无生气,罕有对生活的无限期待,不敢去憧憬未来,对过去留恋依赖,对当下迷茫彷徨。记得大一刚入学时,她对大学里的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思想饱含无限的期待,渴望探索诸多未知的事物,全身充满了求知欲和正能量。
女孩希望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变得合群,独立坚强。然而那份根植进骨子里的依赖人格总是不时地跳出来羁绊着她,让她想要改变却又畏惧改变。每一次内心的呼唤,内心对更好自我的渴求,都一次次被她的懦弱所打败,最终,她屈服于现状,内心不再有争斗的欲望。
对于所学的专业,大一时的她,由于仍留有中学时期的拼搏精神,以及自小养成的自律坚毅品格,她努力学好专业课,在学习上并未落伍;
到了大二,本该度过了大一的迷茫期,开始主动思索自己的职业、人生之路,但是由于幼时的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使得自己不敢预想未来,思考人生,开始变得短视、肤浅。人一旦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就极易随波逐流、盲目趋从。于是,她也渐渐地迷失了自我,降低了对自我的追求,开始自甘平庸;
到了大三,一个象牙塔与社会熔炉相交接的一个重要枢纽,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她不得不开始迫使自己思考人生,最终选择了考研,而且其过程一波三折,兜兜转转。可想而知,这也并非她心中所想。但她深知,她并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的内心还是有一个模糊的声音存在,只是还是被现实和责任感所打败,趋从于现实。
她畏惧自己一人独自面对单薄、遥不可及的梦想,不愿让远隔万水千山、时刻牵挂自己的父母失望,再加上外界的众说纷纭,她又一次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向着父母、外界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然而,这一次,她深深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挫败感。她发现,她再也做不到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勉强自己的心意,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总是尚未迈出几步就心猿意马,举步维艰,内心的理智告诉她,这不是她所想要的,她应当勇敢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梦。做梦的权利任何人皆可拥有,没有谁能剥夺。人活一生,连自己的梦都不敢想,追梦的勇气都没有,又谈何人生?将来从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活,那么我们拼命努力的意义何存?
父辈们常说,你们现在这么认为,那是你们太年轻,尚未入世,体味世间的冷暖心酸,身不由己。等你们步入社会才会明白,现实远比你们想象中残酷。于是,父亲就以过来人的姿态,为了让女孩少走弯路,就对女孩的人生早早铺路,未雨绸缪,她所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照做即可,他们早已为她规划好了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然而,殊不知,在这过程中,她压抑了心性,束缚了自我,克己复礼,活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渐渐发现了与周边人的不同,开始反思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境地,同样临近就业,临近期末,她们依旧能每天都自得其乐,笑口常开。而自己却一直陷在郁郁寡欢的心境不能自拔?
在一次次感悟反思中,她终于知道,因为她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能够坦然地接纳自我的缺陷,知道自己应当朝什么方向去努力。而不是像女孩那样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凡事苛求完美,但又苦于自己能力的无法达到,终日陷入了矛盾纠结自责的怪圈中。
身边的舍友也并非从未迷茫过,她们同样也经历过人生低谷期,只不过她们比她更早地主动进行了自我认知和人生抉择罢了。所以舍友们才懂得,人应当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其余的事物顺其自然,达到标准线即可,不必强求。
人的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自找的。一件事所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烦恼,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心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若宽了,一切皆宽。勇敢、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吧,无论做什么,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