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个长高的梦。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身高矮人一截常常让孩子陷入苦恼,有统计数据显示,矮小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下降,交往不良,抑郁增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择偶的身高标准也正在悄然升高。
“如何长高?”其实是一个困扰很多中国家庭的命题,然而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却是: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孩子因家长固有的生长发育观念而断送了本来能再长一截的机会,不少家长因为耽误了孩子最佳长高时机而追悔莫及……
时刻注意孩子身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专家、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韩连书教授表示,家长不应该只关注最终身高,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都有意义,而很多家长包括部分医学人士往往都会忽视其他年龄阶段的身高矮小对孩子的影响,这将给矮小儿童的生活带来不便。
韩连书教授强调身高包括如下几个阶段:婴儿身高、儿童身高、少年身高和最终身高。不同阶段的身高矮小,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学习、交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只是择偶、工作收入、人际交往都受身高的影响。“高富帅”一词的走红不也隐含了人们对于长高的真切渴望?
因而韩教授强调,各个年龄阶段的身高都有意义,家长也要对此有正确的认知。
如0-3岁婴幼儿期,家长应该认识到身高是衡量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高管理应从出生开始。
而对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运动和营养的习惯,并时刻注意孩子身高。
7-10岁学龄期的时候是青春期前科学干预身高效果不可错失的良机,国外59%的家长在这个阶段管理孩子身高,并采取科学手段干预,同时应警惕性早熟影响孩子身高。切不要心怀“孩子年龄小不着急,等发育再追赶身高”的幻想,韩连书强调,尤其是个子矮的父母,若是想让孩子突破遗传身高,肯定越早干预越好。
高个父母矮小儿
研究表明,最终身高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而环境因素又由营养、睡眠、运动、心理、性发育情况多重因素决定。
然而,韩连书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遗传因素仍然是决定孩子最终身高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父母长得高,孩子就一定不会矮。身高并非只是机械地遗传父母的基因,家族里只要有矮个的人,那都有可能遗传到孩子身上,甚至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身高基因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做出显性表现,这也就能好地解释两个高个的父母第一胎姐姐身高175厘米,可弟弟却只有160厘米。”
在小儿内分泌疾病治疗的第一线奋斗多年以来,韩连书遇到太多家庭因为期待孩子“晚长”,而错过身高的最佳干预期,最终断送孩子长高机会的事例。
2001年出生的小静今年15岁,婴幼儿时就发现矮小,但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她的最终身高定格在了148厘米。
2016年8月,上海接连多日发布高温预警,但这蒸笼般的天气也没能阻挡小静爸妈带她到健高儿科看病的焦急心情。小静从小个子长得就慢,父亲身高162厘米,母亲身高150厘米,出于父母身高也不高,所以全家都很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营养上从来不缺孩子吃的,想吃啥都给买。
在小静10岁那年,爸爸特意带孩子到医院去看了儿科,检查下来身高是126厘米,发现骨龄是9岁,比实际年龄小一岁,医生建议做一些检查,然后进行生长激素治疗,但小静爸妈看着孩子骨龄还小,满心以为小静属于晚长。
粗心的爸妈抱着再等等的想法,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小静量下身高,也完全忽视了再去医院就诊的事。转眼间小静就15岁了,小静妈妈通过量身高发现小静近两年几乎没怎么长,前年长2厘米,去年才长1厘米,看着小静比别人矮一头,妈妈不禁着急起来。
经过检查后,健高儿科主任李辉无比惋惜地说,小静骨龄太大已经16.5岁,月经来潮3年多了,最多还能再长0.5厘米,没有干预的意义了,如果孩子早些进行身高干预则可能达到155厘米以上,但是错过了时机,最多也不会超过150厘米了。
听了李辉的诊断,小静爸妈又懊恼又愧疚地看着个子不高的女儿,如果自己多了解这些关于身高的知识,不盲目等待和观察,孩子的身高就不会被耽误了。
研究表明:在100名等待“晚长”的孩子中,有30%的家长在孩子生长迟缓时盲目等待,固守“晚长”的老观念,发现不长个子了才开始着急,胡乱买一些所谓“长高药”,最终贻误孩子。“这的确是中国的现状。”每每遇到被耽误长高的孩子,韩连书总感到十分惋惜,“医生让观察,其实每3-6个月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生那里随访,而不是等孩子发育成熟后才就医,那就晚了。”
在多种场合韩教授总是疾呼,“不管家长身高多少,一旦发现孩子矮小就该及时就医,寻求专科医生给孩子的身高做一个专业分析,看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科学统计数据表明,孩子出生第一年约长25厘米,第二年约长10-11厘米,3岁到青春期之间,每年长高不少于5-6厘米,而青春期期间,则每年平均长高不应少于8厘米。如果生长速率一旦掉队,将为最终身高留下隐患。
而长高就是和骨骺闭合抢时间的赛跑,从小就开始跑,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一点点去追赶,起跑越早身高越理想。如果你长大了才开始跑,再去追赶,只能冲刺跑了,即使用药刺激也成效有限。
施肥要趁早
如果是种小麦、种水稻何时施肥?越早越好。韩连书喜欢将身高增长形象地比喻为种庄稼,同样的幼苗不施肥亩产肯定是非常有限的,而早施肥则可达到价值最大化,中间施肥则肯定比晚施肥的亩产更高些。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不同干预时机导致最终身高的显著差异”。
韩连书直言,在身高管理上,必须谨记“年龄越小,骨骺距离闭合时间也越长,长高效果更好;干预越早,干预方法越多,越容易达到期望终身高”的科学定律。
毋庸置疑的是,30多年以来,国际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对于非疾病矮小的人群而言,使用生长激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的保健品宣传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但效果不像生长激素这么肯定。诚然生活因素能起到促进身高的作用,但其对最终身高的影响十分有限,或许也就1-2厘米。”韩连书表示,如果孩子距离平均身高差距较大,那肯定还是要用药物干预,才有可能最终达到满意身高。
令韩连书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使用了生长激素而突破了预测身高,奇奇的妈妈身高150厘米,爸爸身高164厘米,5岁时在父母的带领下奇奇寻求韩教授的专业指导。
在排除各种病理性原因造成奇奇身高矮人一截之后,韩连书建议奇奇使用生长激素,原本奇奇的预测身高仅163-165厘米,对于一个男生,这样的身高并不能令人满意,而在坚持用药6年后,奇奇的最终身高定格在172厘米,这让全家人都喜出望外。
别畏惧生长激素
但国人对于“激素”一词根深蒂固的恐慌心理扼杀了很多孩子长高的机会。
“总有很多家长对于生长激素望而生畏,凭主观想象质疑其安全性。”韩连书解释道,生长激素跟大众所谓的“激素”(糖皮质类激素)并不一样,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跟人脑垂体正常分泌的生长激素结构完全一样,是继胰岛素之后人类合成的第二个蛋白质药物,能够很明显地促进孩子生长。
生长激素在全球60个国家已经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仅美国就有超过20万名患者接受过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极低,在全球多数发达国家被纳入国家医保。研究也表明,矮小儿童并不会因为用了生长激素而增加肿瘤、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发生的概率。因而,如今应用包括生长激素在内的身高干预手段已获得全球医学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