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讲到了因为不尊重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今天我讲一讲父母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的幸福感。
朋友的女儿今年初三,马上就中考了,她很焦虑,因为就目前的成绩够不着理想的高中分数线。所以补课便是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在我的印象里,从去年开始她和孩子的周末都用在了补课上了。
我一下子语塞了。一直听说当前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但没想到会这么大。回想自己的学生时期,感觉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高三了,但和今天的初三孩子、甚至是小学孩子比,我那点压力也不算什么了。记得那时候国家讲、老师讲、社会上的主流论调就是:当前这种应试教育不好,随着教育发展,以后要进行素质教育。但20年过去了,呵呵……
当前这种模式肯定不好,所有家长都知道,但又能怎样?你觉得不好,可以不补课啊,但其它孩子补课了,成绩就上去了。所以全社会的家长和孩子都开始了竞赛模式,也陷入了焦虑之中。
朋友的话,是半年前对我说的,我没法去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安慰话,显得在说风凉话了;也没法去评价这种做法的是非对错,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幸福在哪里?
有一个以色列教授叫沙哈尔,他用四象限的方法,把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方式分成了四种:
看了上面两张图,我们能很清晰地明白,第四种是最好的方式,看似也很容易得到。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却过的是“忙碌奔波”型的生活。
说到这,也许你会反驳:谁不知道要过“幸福”型的生活,但不牺牲眼前幸福,怎么会有未来的幸福?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记得一个同事曾经向我抱怨,说他小时候家里穷,大人们经常念叨:要好好读书,将来把书包袋翻身(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读书时,老师经常念叨: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从小他就明白了:幸福就在前方,现在苦是为了以后的乐。而这前方就定格在考上大学,所以为了到达彼岸,初中咬着牙学、高中含着眼学,终于进了大学校园后,哎呀,幸福在哪里呢?还没感受到幸福时,就有人告诉他,幸福在顺利毕业进个好单位。可现在他在人称铁饭碗的好单位工作了十来年后,还在找幸福。
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经历?
如果有,那你为什么还要让孩子重蹈你的不幸?
樊登曾把这种痛苦的学习概括叫“溺水模式”,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忍耐,希望及早从痛苦中解脱,一旦解脱就舒适了,但最后还是要不断溺水。
其实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方面,整个人生我们很多人都在“溺水”。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感知当下的幸福,总觉得不达目标心不爽;也不能感知过程的幸福,总觉得奋斗是痛苦的。但真当你实现目标,过上了你曾羡慕的生活后,你会感知幸福吗?不会!因为你已经丧失了幸福感知力。
攀登读书会中曾提到一个情况,就是有些人特别痛苦,因为只要他们说痛苦就会有人说:你怎么会痛苦?你又有钱,又漂亮,老公又疼你!这就叫做特权的诅咒。很多有钱人自杀,就是因为这个。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我怎么可能不开心呢?”他们会为自己不开心而内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乐透大奖的得主,平均一个月时间,幸福感会回到得奖之前;车祸截肢的人,平均一年时间,幸福感也会回到车祸之前。所以幸福与否似乎与你所处的境遇无关。不要老是想着过了这个坎,以后就会幸福的;或者羡慕别人,觉得如果我拥有了他那样的,就会幸福了。此刻你丧失了幸福感知力,以后依然不会感到幸福。
最后,让我们再回头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当你说“吃得苦中苦”,不就是告诉TA当前的奋斗体验是痛苦的吗?当你拿各种名牌大学出来的成功人士作对标,帮孩子憧憬未来时,不就是告诉TA当前我们家的状况不好,爸妈是不成功的吗?……如此这般灌输,孩子的幸福感知力就会慢慢被剥夺。
好了,今天我只指出问题,如果你觉得我说得靠谱,那敬请关注我后续的文章,我会聊聊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幸福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