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周恩来总理正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外宾。一位秘书急匆匆地走进来,将周总理请到会场外,对总理耳语几句。一向沉稳的周总理大惊失色,良久不语,而后泪流满面,随即指示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彻查这次飞机失事事故。经查是伊尔-14小型军用飞机发动机带病飞行,加上驾驶员业务生疏,遇到特情处置错误。小概率事件叠加导致这次事故。
5日凌晨,一架小飞机在首都机场400米空中准备降落时,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机载13人,有两具烧得如同焦炭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人们尝试把他们分开,但尸体无比僵硬,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当人们终于把身体分开,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人们辨认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两个人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早在两个月前郭永怀又一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着急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联系军用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牺牲20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同天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这是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那么我们胶东老乡郭永怀的求学之路是这样的呢?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属威海市荣成市)滕家镇郭家村。郭永怀自幼天资聪慧,10岁时到私塾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公费中学生,20岁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进入南开大学物理学本科专业,师从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两年后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1938年夏参加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考生中和钱伟长并列第一。
1940年8月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1941年郭永怀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后来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声名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又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在面对美国优越的条件与祖国的需要做出选择时,郭永怀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而且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当众付之一炬。当钱学森于1956年6月致信郭永怀请他回国,9月底郭永怀就动身回国。
再来说说胶东老乡郭永怀对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郭永怀携全家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毛主席亲自接见郭永怀和他的家人,中国科学院则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58年郭永怀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等,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同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京正式成立,郭永怀任九所副所长。1959-1960年苏联方面拒绝提供研制核武器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又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场外试验涉及到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等任务,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试验。
1964年2月,九所发展成为负责核武器研制、生产整个过程的研究设计院――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郭永怀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迅速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计划,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对地、地对空 、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怀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爆炸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空投试验的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因为长期奔波操劳,不到五十岁的郭永怀便已头发花白。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最后看看我们的胶东老乡郭永怀有多伟大?
郭永怀是世界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他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他是著名科学家也是技术领导人,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郭永怀先生被国家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是唯一的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唯一的在工作中以身殉职的科学家。因为失去他给国家造成的重大损失,使得周总理曾经下令禁止科学家乘坐飞机。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了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以纪念郭永怀先生的重大贡献。
以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眼光看来:郭永怀先生不论美国求学还是国内科研,都可以与驰名中外的钱学森媲美。郭永怀比钱学森大两岁,出国晚5年。郭永怀的父母是农民,从读中学开始就靠奖学金,起点比较低。而钱学森的父亲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高官,母亲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出国留学对于钱学森来说易如反掌,但对郭永怀来说是难于上青天。可是到了1941年两人逐渐追平了,先是两人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1946年两人合作推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证实。钱学森1939年博士毕业,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郭永怀1945年博士毕业,1946年秋任教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教授,1947年被聘为加州理工研究员和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课题主持人,
钱学森1955年9月启程回国,郭永怀1956年9月底启程回国。这中间还有插曲,1950年钱学森回国因携带800公斤书籍资料被查,又因曾经参与军方项目被监视,五年后历经千难万险,中央动用了国际上的关系才使得钱学森一家回国。郭永怀有先见之明,拒绝参加美国军方机密项目,当众焚烧所有未公开发表的书稿,顺利回国。钱学森先回国一年,是核武器技术总负责人,分管总的方向和设想,郭永怀是钱学森提议召回的人才,是场外测试负责人,分管项目由设想变为现实。
通俗地说,核子能够爆炸,只是实验室里推测的数据,是科学家们坐在家里想出来算出来的。要使它变成一个威力无比、可以操控的大炸弹,需要考虑达到多大的效果、用多少药量、用什么包装、用什么运载、用什么发射等诸多问题,要多次测试修正,随时随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使核武器工具化军备化,郭永怀就是在青海基地测试两个多月取得重要的热核数据后,为快速赶到北京汇报乘坐飞机失事的。
郭永怀先生思维敏捷,理论精深,举一反三,在两弹一星以及反潜、反导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不但是理论家,还能把理论落到实处,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两弹一星”元勋。只是因为保密工作的需要,以前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和事迹,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祖国今天的强大有他的一份功劳。郭永怀刚回国,就被任命为中科大系主任、九所副所长,还被选为学部委员,有些人颇有微词,钱学森站出来说:如果说我能抵五个师,那郭永怀能抵十个师甚至更多。可惜郭永怀老乡英年早逝(1956年10月回国—1968年12月牺牲),他永远活在我们中国人心里,他永远是我们胶东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