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常在看育儿题材的书或者听课的过程中莫名地流眼泪,后来我察觉到原来孩子往往是那么的无辜而又无助,他们常常不被理解,甚至会为成人背锅。
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回来时买了很多蔬菜水果,还挺沉,陪着孩子边玩边走好不容易回到家,进门以后孩子嚷嚷着要关门,结果我随手“砰”地撞上了门,这下孩子可不干了,大哭。我急忙解释“我怕门夹到你的手。妈妈拿了那么多东西,很沉的,所以着急关门去放东西。”孩子根本听不进,哭得更大声了。顿时内心那团火“噌噌噌”地往上蹿,我心想:这小家伙就是给我添乱的,带着那么一大包死沉死沉的东西,还陪着他一路走走停停,关键我还得马上做饭,他这儿又“见缝插针”来一出。我失控了!抱起他扔在了床上,问他“你要干嘛?”他用食指指着我,特别坚定且大声地对我说:“妈妈,牧牧要关门”我也没辙了,抱他下了床,把门打开,让孩子重新关上门,随即,他就笑了,眼睛里还噙着泪。
在我又忙又累的时候,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孩子的一丁点儿动静都能引爆我。事后我又很愧疚,焦虑,因为我又生气了。
我们常被教导:消极的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那么想,我们应该为有那样的想法感到羞愧。甚至类似《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母亲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种文章铺天盖地,这让我们当妈的不由得紧张和焦虑。
后来我找机会跟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交流,她的话给了我启发。其实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自己安静一会儿。但是这件事跟你没关系。你很好!”
首先,给自己时间冷静冷静,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同时也给孩子呈现了,这种感受是正常人都会经历的。其次告诉孩子,妈妈生气是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
负面情绪其实是会持续且间接性发作的,就像普通感冒一样,令人感觉难受不舒服,可我们没法忽略它的存在。而试图想要下定决心不再生气,不但没用反而更糟,常常陷入爆发——自责——焦虑——更容易失控的死循环。
很不幸的是,我们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而这个不幸我们尽全力让它至步于我们的后代。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要懂得接纳,允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其次,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如“你看起来很生气。”“被人拒绝,你很难过!”帮助孩子说出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而不要一味地指责,说教。最后表达你的爱。告诉孩子“你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在孩子觉得被理解,有安全感时才愿意跟你连接沟通渠道。
其实对于我们很多父母来说,我们根本不会爱孩子!这个“不会”指的是能力而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