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贸然谈论运营
对于一个完美主义癌末期的人来说,做任何事之前都有一个始终忠贞不贰的预期,那就是all or nothing。所谓的all or nothing 是对完美的一种意淫,认为一件事非得做满了,才是成功,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而这种人注定不会太容易满足和快乐,因为总是要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当初半夜失眠的时候脑子里筹划着如何写出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谈谈我眼中的运营,至少要比现在那些谈论运营的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接近本质和底层逻辑。于是一拖再拖,拖了一个星期迟迟未动笔,到头来别人的文章也没看,自己的文章一个字也没写。
一个拖延症晚期+完美主义癌末期的人估计到死连一个字都不会写,留下终身遗憾。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愧疚,稍微能够释然一点,决定还是先写完,如果不满意再扔掉也比伤仲永强。
上个星期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点,我再一次碰上了一个不太懂运营的人,之所以说他不太懂,主要是我个人认为他无法给运营应得的尊重,这种莫名其妙地被diss让我很不高兴。刚开始我认为这件事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也不用管那么多。但是当他开始不尊重运营的时候,我决定有必要理性的分(dui)析(ta)给他看。
是不懂运营还是太贪心
当一个人表面上跟你说他既不在乎所谓的流量、粉丝量和转化量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因为他只是说说而已,但不表示他不会以这个来怀疑你的运营能力。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典型。
当然,并不要说运营不对结果负责,而是说运营讲究策略和规则。所谓的流量、粉丝量和转化量都是运营的结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内的稳定运营,而不是以单次的运营“效果”来评判整个运营方法的价值。跟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夜不可能暴富的道理一样。
所谓的一夜暴富之类的成功学也都是偷梁换柱的伪命题,人家之前十年二十年的努力看不见。所以首先要给运营最起码的尊重,那就是给它起码三个月的时间,去检验一个运营规则是否有效。为什么要给运营这么多的时间?因为一个阶段是一次机会,如果连一次机会都不给,那就不要谈什么运营了。
现在不比十年二十年前,在央视上投一个广告,就能家喻户晓,效果一级棒。在那个年代,流量的入口央视说了算,因为没有其他的渠道。但是在今天,流量被打散了切碎了。大到主流媒体、新起的流量大平台,小到一个人的朋友圈,流量被严重分流,意味着没有一个一步到位的捷径,所以要想吸引流量,就必须全网推广,看似更花力气了,实际上成本更低了,只要够勤奋,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小众品牌的流量需求。投入和产出比在总量未曾改变过,只是人们的投机思维总会抱持四两拨千斤的幻想。
作为想当然的思维,早上投入1块钱最好下午就能看见2块钱以上的回报,如果没有,便会从头到尾质疑你的运营方法不对,极其不负责任地指责,“你看,我早就说你的运营思路有问题,如果明天还是这样,你就给我走,我不需要你这个运营狗。” 这样朝秦暮楚的人,最后会因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停地换运营规则中无法自拔,他们短视的功利主义会指引着他们最终走向深渊更深处。这种心态和行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称为“短视型损失厌恶”,简单说就是由于害怕短期内的风险而拒绝创新带来的长远利益。
学会尊重运营
人类的不理性会为革命的道路增添不可预估的障碍,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缺陷。如果用绝对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世间万物,像钟表一样完美,几乎不可能。所以要允许自己在动态平衡中找到合理的方法。运营也是如此。
对于运营这件事本身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你是否具备运营思维。运营思维就像造房子,运营方法就像那张蓝图,有了这张蓝图,然后就要建设框架和执行方案,也就是运营的考核标准,俗称KPI,就可以开始施工建造。施工和建造需要分阶段进行,KPI的设定也是同理。在整个的运营过程中,本身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整体的配合与协作。
因此衡量一个运营方案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并不是取决于单次的运营行为,而是贯穿整个运营始末,进行阶段性调整。说实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往往成功的人或者企业都是有一个长远的远景、一套原则性的方法论以及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如果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那么人人也都是运营狗。人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何尝不是一种自我运营,相信面包会有的、流量会有的、粉丝会有的、转化率也会有的。
预告:下篇将“以某小众快销品为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umuzi2019】